《三国遗事》卷第二

卷第二

文虎王法敏王初即位。龍朔辛酉。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身長七十三尺。足長六尺陰長三尺。

  或云。身長十八尺。在封乾二年丁卯總章戊辰。王統兵。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會唐兵滅麗。唐帥李勣獲高臧王還國(王之性高。故云高臧。按唐書高記。現慶五年庚申。蘇定方等征百濟。後十二月大將軍契如何)為浿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大總管。劉伯英為平壤道大總管。以伐高麗。又明年辛酉正月。蕭嗣業為扶俆道總管。任雅相為浿江道總管。率三十五萬軍以伐高麗。八月甲戌。蘇定方等及高麗戰。于浿江敗亡。乾封元年丙寅六月。以龐同善高臨薜仁貴李謹行等為後援。九月。龐同善及高麗戰敗之十二月己酉。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臺大總管。率六總管兵以伐高麗。總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李勣獲高臧王。十二月丁巳獻俘于帝。上元元年甲戌二月。劉仁軌為雞林道總管。以伐新羅。而鄉古記云。唐遣陸路將軍孔恭水路將軍有相興新羅金庾信等滅之。而此云仁問欽純等無庾信。未詳。時唐之游兵諸將兵有留鎮而將謀襲我者。王覺之。發兵之明年。高宗使召仁問等讓之曰。爾請我兵以滅麗。害之何耶。乃下圓扉。鍊兵五十萬。以薜邦為帥。欲伐新羅。時義相師西學入唐來見仁問。仁問以事諭之。相乃東還上聞。王甚憚之。會群臣問防禦策。角干金天尊奏曰。近有明朗法師入龍宮。傳祕法而來。請詔問之。朗奏曰。狼山之南有神遊林。創四天王寺於其地。開設道場則可矣。時有貞州使走報曰。唐兵無數至我境。迴槧海上。王召明朗曰。事已逼至如何。朗曰。以彩帛假搆宜矣。乃以彩帛營寺。草搆五方神像。以瑜珈明僧十二員。明朗為上首。作文豆婁祕密之法。時唐羅兵未交接。風濤怒起。唐舡皆沒於水。後改刱寺。名四天王寺。至今不墜壇席(國史大改刱在調露元年己卯)後年辛未。唐更遣趙憲為帥。亦以五萬兵來征。

  又作其法。舡沒如前。是時翰林郎朴文俊隨仁問在獄中。高宗召文俊曰。汝國有何密法。再發大兵無生還者。文俊奏曰。陪臣等來於上國一十餘年。不知本國之事。但遙聞一事爾。厚荷上國之恩。一統三國。欲報之德。新刱天王寺於狼山之南。祝皇壽萬年。長開法席而已。高宗聞之大悅。乃遣禮部侍郎樂鵬龜使於羅審其寺。王先聞唐使將至。不宜見茲寺。乃別刱新寺於其南待之。使至曰。必先行香於皇帝祝壽之所天王寺。乃引見新寺。其使立於門前曰。不是四天王寺。乃望德遙山之寺。終不入。國人以金一千兩贈之。其使乃還奏曰。新羅刱天王寺。祝皇壽於新寺而已。因唐使之言。因名望德寺(或系孝昭王代。誤矣)王聞文俊善奏。

  帝有寬赦之意。乃命強首先生作請放仁問表。以舍人遠禹奏於唐。帝見表流涕。

  赦仁問慰送之。仁問在獄時。國人為刱寺名仁容寺。開設觀音道場。及仁問來還。

  死於海上。改為彌陀道場。至今猶存。大王御國二十一年。以永隆二年辛巳崩。

  遺詔葬於東海中大巖上。王平時常謂智義法師曰。朕身後願為護國大龍。崇奉佛法。守護邦家。法師曰。龍為畜報何。王曰。我厭世間榮華久矣。若麤報為畜。

  則雅合朕懷矣王初即位置南山長倉。長五十步。廣十五步。貯米穀兵器。是為右倉。天恩寺西北山上是為左倉。別本云。建福八年辛亥築南山城。周二千八百五十步。則乃真德王代始築。而至此乃重修爾。又始築富山城。三年乃畢。安北河邊築鐵城。又欲築京師城郭。既令真吏。時義相法師聞之。致書報云。王之政教明則雖草丘盡地而為城。民不敢踰。可以潔災進福。政教苟不明。則雖有長城。

  災害未消。王於是正罷其役。麟德三年丙寅三月十日。人家婢名吉伊。一乳生三子。總章三年庚午正月七日。漢岐部一山級干一作成山何于。婢一乳生四子。一女三子。國給穀二百石以賞之又伐高麗。以其國王孫还國。置之真骨位王一日召庶弟車得公曰。汝為塚宰。均理百官平章四海。公曰。陛下若以小臣為宰。

  則臣願潛行國內。示民問徭役之勞逸。祖賦之輕重。官吏之清濁。然後就職。王聽之。公著緇衣。把琵琶為居士形。出京師。經由阿瑟羅州(令溟州)牛首州(今春州)北原京(今忠州)至於武珍州(今海陽)巡行里閈。州吏安吉見是異人。邀致其家。盡情供億。至夜安吉喚妻妾三人曰。今茲侍宿客居士者終身偕老二妻曰。

  寧不並居。何以於人同宿。其一妻曰。公若許終身並居。則承命矣。從之。詰旦居士欲辭行時。曰僕京師人也。吾家在皇龍皇聖二寺之間。吾名端午也(俗為端午為車衣)主人若到京師。尋訪吾家幸矣。遂行到京師居家宰。國之制每以外州之吏一人上守京中。諸曹注今之其人也。安吉當次上守至京師。問兩寺之間端午居士之家。人莫知者。安吉久立道左。有一老翁經過。聞其言良久佇思曰。二寺間一家殆大內也。端午者乃車得令公也。潛行外郡時。殆汝有緣契乎。安吉陳其實。老人曰。汝去宮城之西。敀正門。待宮女出入者告之。安吉從之。告武珍州安吉進於門矣。公聞而走出。攜手入宮。喚出公之妃。興安吉共宴。具饌至五十味。聞於上。以星浮山(一作星損乎山)下為武珍州上守繞木田。禁人樵採。人不敢近。內外欽羡之。山下有田三十畝。下種三石。此田稔歲。武珍州亦稔。否則亦否云万波息笛第三十一神文大王。諱政明。金氏。開耀元年辛巳七月七日即位。為聖考文武大王創感恩寺於東海邊(寺中記云。文武王欲鎮倭兵。故始創此寺。未畢而崩。為海龍。其子神文立開耀二年畢。排金堂砌下東向開一穴。乃龍之入寺旋繞之備蓋遺詔之藏骨處。名大王岩。寺名感恩寺。後見龍現形處。名利見臺)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天授元年誤矣)海官波珍喰朴夙清奏曰。東海中有小山浮來向感恩寺。

  隨波往來。王異之。命日官金春質(一作春日)占之。曰。聖考今為海龍鎮護三韓。  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今降為大臣。二聖同德。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海過。必得無價大寶。王喜以其月七日駕幸利見臺。望其山遣使審之。山勢如龜頭。上有一竿竹。晝為二。夜合一(一云。山亦晝夜開合如竹)使來奏之。王御感恩寺宿。明日午時。竹合為一。天地振動。風雨晦暗七日。至其月十六日風霽波平。王泛海入其山。有龍奉黑玉帶來獻。迎接共坐。問曰。此山與竹或判或合如何。龍曰。比如一手拍之無聲。二手拍則有聲。此竹之為物。合之然後有聲。

  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王取此竹。作笛吹之。天下和平。今王考為海中大龍。  庾信復為天神。二聖同心。出此無價大寶。令我獻之。王驚喜。以五色錦彩金玉酬賽之。敕使斫竹出海時。山與龍忽隱不現。王宿感恩寺。十七日。到祗林寺西溪邊。留駕晝膳。太子理恭(即孝昭大王)守闕。聞此事走馬來賀。徐察奏曰。此玉帶諸窠皆真龍也。王曰。汝何知之。太子曰。摘一窠沈水示之。乃摘左邊第二窠沈溪。即成龍上天。其地成淵。因號龍淵。駕还。以其竹作笛。藏於月城天尊庫。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號万波息笛。稱為國寶。至孝昭大王代天授四年癸巳。因失禮郎生还之異。更封號曰万万波波息笛。詳見彼傳孝昭王代竹旨郎(亦作竹曼亦名智官)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竹曼郎之徒有得烏(一云谷)級干。隸名於風流黃卷。追日仕進。隔旬日不見。郎喚其母。問爾子何在。母曰。幢典牟梁益宣阿干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馳去。行急未暇告辭於郎。郎曰。汝子若私事適彼。則不須尋訪。今以公事進去。須歸享矣。乃以舌餅一合酒一缸。卒左人(鄉云皆叱知言奴僕也)而行。郎徒百三十七人亦具儀侍從。到富山城。問閽人。得鳥失奚在。人曰。今在益宣田。隨例赴役。郎歸田以所將酒餅饗之。請暇於益宣。將欲偕還。益宣固禁不許。時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郡。能節租三十石輸送城中。美郎之重士風味。鄙宣暗塞不通。乃以所領三十石贈益宣助請。猶不許。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貽之。

  乃許。朝廷花主聞之。遣使取益宣。將洗浴其垢醜。宣逃隱。掠其長子而去。時仲冬極寒之日。浴洗於城內池中。仍合凍死。大王聞之。敕牟梁里人從官者。並合黜遣。更不接公署。不著黑衣。若為僧者。不合入鍾鼓寺中。敕史上侃。珍子孫為枰定戶孫標異之。時园測法師是海東高德。以牟梁里人故不授僧職。初述宗公為朔州都督使。將歸理所。時三韓兵亂。以騎兵三千護送之。行至竹旨嶺。有一居士平理其嶺路。公見之歎美。居士亦善公之威勢赫甚。相感於心。公赴州理。

  隔一朔。夢見居士入于房中。室家同夢。驚怪左甚。翌日使人同其居士安否。人曰。居士死有日矣。使來还告其死。與夢同日矣。公曰。殆居士誕於吾家爾。更發卒修葬於嶺上北峰。造石彌勒一軀。安於塚前。妻氏自夢之日有娠。既誕。因名竹旨。壯而出仕。與庾信公為副帥。統三韓。真德太宗文武神文四代為塚宰。

  安定厥邦。初得烏谷慕郎而作歌曰去隱春皆理米毛冬居叱沙哭屋尸以憂音阿冬音乃叱好支賜烏隱貌史年數就音墮支行齊目煙迴於尸七史伊衣逢鳥支惡知作乎下是郎也慕理尸心未行乎尸道尸蓬次叱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聖德王第三十三聖德王。神龍二年丙午。歲禾不登。人民飢甚。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救民給租。一口一日三升為式。終事而計三十萬五百碩也王為太宗大王刱奉德寺。設仁王道場。七日大赦。始有侍中職(一本糸孝成王)

  水路夫人聖德王代。純貞公赴江陵大守(今溟州)行次海汀晝膳。傍有石嶂。如屏臨海。高千丈。上有躑躅花盛開。公之夫人水路見之謂左右曰。折花獻者其誰。從者曰。

  非人跡所到。皆辭不能傍有老翁牽牸牛而過者。聞夫人言折其花亦作歌詞獻之。

  其翁不知何許人也。便行二日程。又有臨海亭。晝膳次海龍忽攬夫人入海。公顛倒躄地。計無所出。又有一老人告曰。故人有言。眾口鑠金。今海中傍生。何不畏眾口乎。宜進界內民。作歌唱之。以杖打岸。則可見夫人矣。公從之。龍奉夫人出海獻之。公問夫人海中事。四七寶宮殿。所膳甘滑香潔。非人間煙火。此夫人衣襲異香。非世所聞。水路姿容絕代。每經過深山大澤。屢被神物掠攬。眾人唱海歌。詞曰龜乎龜乎出水路掠人婦女罪何極汝若[怡-台 旁]逆不出獻入網捕掠燔之喫老人獻花歌曰紫布岩乎過希執音乎手母牛放教遣吾肹不喻慚肹伊賜等花肹折叱可獻乎理音如孝成王開元十年壬戌十月。始築關門於毛火郡。今毛火村。屬慶州東南境。乃防日本塞垣也。周迴六千七百九十二步五尺。役徒三萬九千二百六十二人。掌員元真角干。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唐人欲征北犾。請兵新羅。客使六百四人來还國景德王忠談師表訓大德德經等大王備禮受之。王御國二十四年。五岳三山神等時或現侍於殿庭。三月三日。王御敀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於是適有一大德。

  威儀鮮潔。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一作荷簣)從南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為誰耶。僧曰志談。曰。何所歸來。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甌中異香郁烈。王曰。朕嘗聞師讚耆婆郎詞腦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對曰然。王曰。然則為朕作理安民歌。僧應時。奉敕歌呈之。

  王佳之。封王師焉。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君隱父也臣隱愛賜尸母史也民焉狂尸恨阿孩古為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如窟理叱大肹生以支所音物生此肹喰惡支治良羅此地肹捨遣只於冬是去於丁為尸知國惡支持以支知右如後句君如臣多支民隱如為內尸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讚耆婆郎歌曰咽嗚爾處米露曉邪隱月羅理白雲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沙是八陵隱汀理也中耆郎矣貌史是史藪邪逸烏川理叱磧惡希郎也持以支如賜烏隱心未際叱肹逐內良齊阿耶柏史叱枝次高支好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王玉莖長八寸無子廢之。封沙梁夫人。後妃滿月夫人諡景垂大后。依忠角干之女也。王一日詔表訓大德曰。朕無祐不獲其嗣。願大德請於上帝而有之。訓上告於天帝。還來奏云。帝有言。求女即可。男即不宜。王曰。願轉女成男。訓再上天請之。帝曰。可則可矣。然為男則國殆矣。訓欲下時。帝又召曰。天與人不可亂。

  今師往來如鄰里。漏洩天機。今後宜更不通。訓來以天語諭之。王曰。國雖殆。

  得男而為嗣足矣。於是滿月王后生太子。王喜甚。至八歲王崩。太子即位。是為惠恭大王。幼沖故大后臨朝。政條不理。盜賊蜂起。不遑備禦。訓師之說驗矣。

  小帝既女為男故。自期晬至於登位。常為婦女之戲。好佩錦囊。與道流為戲。故國有大亂。修為宣德與金良相所弑。自表訓後。聖人不生於新羅云惠恭王大曆之初。康州官署大堂之東。地漸陷成池(一本大寺東小池)從十三尺。橫七尺。

  忽有鯉魚五六。相繼而漸大。淵亦隨大。至二年丁未。又天狗墜於東樓南。頭如瓮。尾三尺許。色如烈火。天地亦振。又是年。今浦縣稻田五頃中皆米顆成穗。  是年七月。北宮庭中先有二星墜地。又一星墜。三星皆沒入地。先時宮北廁圊中二莖蓮生。又奉聖寺田中生蓮。虎入禁城中。追覓失之。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據安國兵法下卷云。天下兵大亂。於是大赦修省。七月三日。大恭角干賊起。王都及五道州郡并九十六角干相戰大亂。大恭角干家亡。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新城長倉火燒。逆黨之寶穀在沙梁牟梁等里中者。亦輸入王宮。亂彌三朔乃息。被賞者頗多。誅死者無算也。表訓之言國殆是也元聖大王伊飱金周元初為上宰。王為角干居二宰。夢脫襆頭著素笠。把十二絃琴入於天官寺井中。覺而使人占之。曰。脫襆頭者失職之兆。把琴者著枷之兆。入井入獄之兆。王聞之甚患。杜門不出。于時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王辭以疾不出。再通曰。願得一見。王諾之。阿飱曰。公所忌何事。王具說占夢之由。阿飱興拜曰。

  此乃吉祥之夢。公若登大位而不遺我。則為公解之。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曰。  脫襆頭者。人無居上也。著素笠者。冕旒之兆也。把十二絃琴者。十二孫傳世之兆也。入天官井。入宮禁之瑞也。王曰。上有周元。何居上位。阿飱曰。請密祀北川神可矣。從之。未幾宣德王崩。國人欲奉周元為王。將迎入宮。家在川北。

  忽川漲不得渡。王先入宮即位。上宰之徒眾皆來附之。拜賀新登之主。是為元聖大王。諱敬信金武。蓋厚夢之應也。周元退居溟州。王既登極。時餘山已卒矣。

  召其子孫賜爵。王之孫有五人。惠忠太子。憲平太子。禮英匝干。大龍夫人。小龍夫人等也。大王誠知窮達之變。故有身空詞腦歌(歌亡未詳)王之考大角干孝讓傳祖宗萬波息笛。乃傳於王。王得之。故厚荷天恩。其德遠輝。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一日。日本王文慶(按日本帝紀第五十五年文德王疑是也。餘無文慶。或本云是王太子)舉兵欲伐新羅。聞新羅有萬波息笛退兵。以金五十兩遣使請其笛。

  王謂使曰。朕聞上世真平王代有之耳。今不知所在。明年七月七日。更遣使以金一千兩請之曰。寡人願得見神物而還之矣。王亦辭以前對。以銀三千兩賜其使。  還金而不受。八月使還。藏其笛於內黃殿。王即位十一年乙亥。唐使來京。留一朔而还。後一日有二女進內庭。奏曰。妾等乃東池青池(青池即東泉寺之泉也。  寺記云。泉乃東海龍往來聽法之地。寺乃真平王所造。五百聖眾。五層塔。并納田民焉)二龍之妻也。唐使將河西國二人而來。咒我夫二龍及芬皇寺井等三龍。

  變為小魚。筒貯而歸。願陛下敕二人。留我夫等。護國龍也。王追至河陽館。親賜享宴。敕河西人曰。爾輩何得取我三龍至此。若不以實告。必加極刑。於是出三魚獻之。使放於三處。各湧水丈餘。喜躍而逝。唐人服王之明聖。王一日請皇龍寺(注或本云華嚴寺又金剛寺香蓋以寺名經名光混之也)釋智海入內。稱華嚴經五旬。沙彌妙正每洗缽於金光井(因大賢法師得名)邊。有一黿浮沈井中。沙彌每以殘食餽而為戲。席將罷。沙彌謂黿曰。吾德汝日久。何以報之。隔數日。黿吐一小珠。如欲贈遺。沙彌得其珠繫於帶端。自後大王見沙彌愛重。邀致內殿。不離左右。時有一匝干奉使於唐。亦愛沙彌。請與俱行。王許之。同入於唐。唐帝亦見沙彌而寵愛。承相左右莫不尊信。有一相士奏曰。審此沙彌。無一吉相。得人信敬。必有所持異物。使人撿看。得帶端小珠。帝曰。朕有如意珠四枚。前年失一個。今見此珠。乃吾所失也。帝問沙彌。沙彌具陳其事。帝內失珠之日。與沙彌得珠同日。帝留其珠而遣之。後人無愛信此沙彌者。王之陵在吐含岳西洞鵠寺(今崇禪寺)有崔致遠撰碑。又刱報恩寺。又望德樓追封祖訓入匝干為興平大王。曾祖義官匝干為神英大王。高祖法宣大阿干為玄聖大王。玄聖大王。玄聖之考即摩叱次匝干早雪第四十哀莊王。末年戊子。八月十五日有雪第四十一憲德王。元和十三年戊戌。

  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誤矣。元和盡十五。無丙寅)

  第四十六文聖王。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八月一日。天地晦暗興德王鸚鵡第四十二興德大王。寶曆二年丙午即位。未幾有人奉使於唐。將鸚鵡一雙而至。

  不久雌死。而孤雄哀鳴不已。王使人掛鏡於前。鳥見鏡中影。擬其得偶。乃啅其鏡而知其影。乃哀鳴而死。王作歌云。未詳神武大王閻長弓巴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潛邸時。謂俠土弓巴曰。我有不同天之讎。汝能為我除之。獲居大位。則娶爾女為妃。弓巴許之。協心同力。舉兵犯京師。能成其事。既篡位。

  欲以巴之女為妃。群臣極諫曰巴側微。上以其女為妃。則不可。王從之。時巴在清海鎮為軍戍。怨王之違言欲謀亂。時將軍閻長聞之奏曰。巴將為不忠。小臣請除之。王喜許之。閻長承旨歸清海鎮。見謁者通曰。僕有小怨於國君。欲投明公以全身命。巴聞之大怒曰。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胡顧見我乎。長復通曰。是百官之所諫。我不預謀。明公無嫌也。巴聞之引入廳事。謂曰。卿以何事來此。長曰。有忤於王。欲投幕下以免害爾。巴曰幸矣。置酒歡甚。長取巴之長劍斬之。

  麾下軍士驚懾皆伏地。長引至京師。復命曰。已斬弓巴矣。上喜賞之。賜爵阿干四十八景文大王王諱膺廉。年十八為國仙。至於弱冠。憲安大王召郎。宴於殿中。問曰。郎為國仙優遊四方。見何異事。郎曰。臣見有美行者三。王曰。請聞其說。郎曰。有人為人上者。而撝謙坐於人下。其一也。有人豪富而衣儉易。其二也。有人本貴勢而不用其威者。三也。王聞其言而知其賢。不覺墮淚而謂曰。朕有二女。請以奉巾櫛。郎避席而拜之。稽首而退。告於父母。父母驚喜。會其子弟議曰。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第二公主甚美。娶之幸矣。郎之徒上首範教師者聞之。至於家問郎曰。大王欲以公主妻公。信乎。郎曰然。曰奚娶。郎曰。二親命我宜弟師曰。  郎若娶弟則予必死於郎之面前。娶其兄則必有三美。誡之哉。郎曰聞命矣。既而王擇辰而使於郎曰。二女惟公所命。使歸以郎意奏曰。奉長公主爾。既而過三朔。

  王疾革。召群臣曰。朕無男孫。窀穸之事。宜長女之夫膺廉繼之。翌日王崩。郎奉遺詔即位。於是範教師詣於王曰。吾所陳三美者。今皆著矣。娶長故。今登位一也。昔之欽豔第主。今易可取二也。娶兄故。王與夫人喜甚三也。王德其言。

  爵為大德。賜金一百三十兩。王崩。諡曰景文。王之寢殿。每日暮無數眾蛇俱集。  宮人驚怖。將驅遣之。王曰。寡人若無蛇不得安寢。宜無禁。每寢吐舌滿胸。鋪之乃登位。王耳忽長如驢耳。王后及宮人皆未知。唯襆頭匠一人知之。然生平不向人說。其人將死。入道林寺竹林中。無人處向竹唱云。吾君耳如驢耳。其後風吹則竹聲云吾君耳如驢耳。王惡之。乃伐竹而植山茱萸。風吹則但聲云吾君耳長(道林寺舊在入都林邊)國仙邀元郎譽昕郎桂元叔宗郎等遊覽金蘭。暗有為君主理邦國之意。乃作歌三首。使心弼舍知授針卷送大炬和尚處。令作三歌。初名玄琴抱曲。第二大道曲。第三問群曲。入奏於王。王大喜稱賞。歌未詳處容郎望海寺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自京師至於海內。比屋連牆無一草屋。笙歌不絕道路。

  風雨調於四時。於是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南今蔚州)王將還駕畫歇於汀過。忽雲霧冥曀。迷失道路。怪問左右。日官奏云。此東海龍所變也。宜行勝事以解之。

  於是敕有司為龍刱佛寺。近境施令已出。雲開霧散。因名開雲浦。東海龍喜。乃率七子現於駕前。讚德獻舞奏樂。其一子隨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王以美女妻之。欲留其意。又賜級干職。其妻甚美。疫神欽慕之。變無人夜至其家。

  竊與之宿。處容自外至。其家見寢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歌曰東京明期月良夜入伊遊行如可入良沙寢矣見昆腳烏伊四是良羅二[月*(夸-大 八)]隱吾下於叱古二[月*(夸-大 八)]隱誰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如馬於隱奪叱良乙何如為理古時神現形。跪於前曰。吾羨公之妻。今犯之矣。公不見怒。感而美之。誓今已後。

  見畫公之形容。不入其門矣。因此國人門帖處容之形。以僻邪進慶。王既還。乃卜靈鷲山東麓勝地置寺。曰望海寺。亦名新房寺。乃為龍而置也。又幸鮑石亭。

  南山神現舞於御前。左右不見。王獨見之。有人現舞於前。王自作舞。以像示之。

  神之名或曰祥審。故至今國人傳此舞。曰御舞祥審。或曰御舞山神。或云。既神出舞。審象其貌。命工摹刻。以示後代。故云象審。或云霜髯舞。此乃以其形稱之。又幸於金剛嶺時。北岳神呈舞。名玉刀鈐。又同體殿宴時。地神出舞。名地伯級干。語法集云。干時山神獻舞。唱歌云。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蓋言以智理國者。知而多逃。都邑將破云謂也。乃地神山神知國將亡。故作舞以警之。國人不悟。謂為現瑞。耽樂滋甚。故國終亡真聖女大王居陀知第五十一真聖女王。臨朝有年。乳母[梟-木 儿]好夫人。與其夫魏弘匝干等三四寵臣。擅權撓政。盜賊蜂起。國人患之。乃作陀羅尼隱語書投路上。王與權臣等得之。謂曰。此非王居仁誰作此文。乃囚居仁於獄。居仁作詩訴于天。天乃震其獄囚以免之。詩曰燕丹泣血虹穿日鄒衍含悲夏落霜今我失途還似舊皇天何事不垂祥陀羅尼曰南無亡國剎尼那帝判尼判尼蘇判尼。于于三阿干[梟-木 儿]伊娑婆訶說者云。剎尼那帝者。言女主也。判尼判尼蘇判尼者。言二蘇判也。蘇判爵名。

  于于三阿十也。[梟-木 儿]伊者。言[梟-木 儿]好也此王代阿飱良貝王之季子也。奉使於唐。聞百濟海賊梗於津[梟-木 儿]。選弓士五十人隨之。舡次鵠島(卿云骨大島)風濤大作。信宿俠旬。公患之。使人卜之。曰島有神池。祭之可矣。

  於是具奠於池上。池水湧高丈餘。夜夢有老人。謂公曰。善射一人留此島中。可得便風。公覺而以事諮於左右曰。留誰可矣。眾人曰。宜以木簡五十片書我輩名。

  沈水而鬮之。公從之。軍士有居陀知者。名沈水中。乃留其人。便風忽起。舡進無滯。居陀愁立島嶼。忽有老人。從池而出。謂曰。我是西海若。每一沙彌日出之時。從天而降。誦陀羅尼。三繞此池。我之夫婦子孫皆浮水上。沙彌取吾子孫肝腸食之盡矣。唯存吾夫婦與一女爾。來朝又必來。請君射之。居陀曰。弓矢之事吾所長也。聞命矣。老人謝之而沒。居陀隱伏而待。明日扶桑既暾。沙彌果來。

  誦咒如前。欲取老龍肝。時居陀射之。中沙彌。即變老狐。墜地而斃。於是老人出而謝曰。受公之賜。全我性命。請以女子妻之。居陀曰。見賜不遺。固所願也。

  老人以其女。變作一枝花。納之懷中。仍命二龍。捧居陀趁及。使舡仍護其舡入於唐境。唐人見新羅舡。有二龍負之。具事上聞。帝曰。新羅之使必非常人。賜宴坐於群臣之上。厚以金帛遺之。既还國。居陀出花枝。變女同居焉靈廟寺第五十二孝恭王。光化十五年壬申(實朱梁乾化二年也)奉聖寺外門。東西二十一間鵲巢。又神德王即位四年乙亥(古本云。天祐十二年。當作貞明元年)孝恭王內行廊鵲巢三十四。烏巢四十。又三月。再降霜。六月。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鬥三日景明王第五十四景明王代。貞明五年戊寅。四天王寺壁畫狗鳴。說經三日壤之。大半日又鳴。七年庚辰二月。皇龍寺塔影倒立於今毛舍知家庭中一朔。又十月。四天王寺五方神弓絃皆絕。壁畫狗出走庭中。還入壁中景哀王第五十五景哀王即位。同光二年甲辰二月十九日。皇龍寺說百座說經。兼飯禪僧三百。大王親行香致供。此百座通說禪教之始金傳大王第五十六金傳大王。諡敬順。天成二年丁亥九月。百濟甄萱侵羅至高鬱府。景哀王請救於我太祖。命將以勁兵一萬往救之。救兵未至。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

  王與妃嬪宗戚遊鮑石亭宴娛。不覺兵至。倉卒不知所為。王與妃奔入後宮。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四散奔走。為賊所虜。無貴賤匍匐乞為奴婢。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入處王宮。乃命左右索王。王與妃妾數人匿在後宮。拘致軍中。逼令王自進。

  而強淫王妃。縱其下亂其嬪妾。乃立王之族弟傳為王。王為萱所舉即位。前王尸殯於西堂。與群下慟哭。我太祖遣使弔祭。明年戊子春三月。太祖率五十餘騎巡到京畿。王與百官郊迎。入相對。曲盡情禮。置宴臨海殿。酒酣。王言曰。吾以不天浸致禍亂。甄萱恣行不義。喪我國家。何如之。因泣然涕泣。左右莫不嗚咽。

  太祖亦流涕。因留數旬乃迴駕。麾下肅靜。不犯秋毫。都人士女相慶曰。昔甄氏之來也。如逢豺虎。今王公之至。如見父母。八月。太祖遣使遺王錦衫鞍馬。并賜群僚將士有差。清泰二年乙未十月。以四方地盡為他有。國弱勢孤。不己自安。

  乃與群下謀。舉土降太祖。群臣可否。紛然不已。王太子曰。國之存亡必有天命。

  當與忠臣義士收合心。力盡而後已。豈可以一千年之社稷。輕以與人。王曰。孤危若此。勢不能全。既不能強。又不能弱。至使無辜之民。肝腦塗地。吾。所不能忍也。乃使侍郎金封休齎書。請降於太祖。太子哭泣辭王。徑往皆骨山。麻衣草食。以終其身。季子祝髮肆華嚴。為浮圖。名梵空。後住法水海印寺云。太祖受書。送太相王鐵迎之。王率百僚歸我太祖。香車寶馬連亘三十餘里。道路填咽。

  觀者如堵。太祖出郊迎勞。賜宮東一區(今正承院)以長女樂浪公主妻之。以王謝自國居他國。故以鸞喻之。改號神鸞公主。諡孝穆。封為正承。位在太子之上。

  給祿一千石。侍從員將皆錄用之。改新羅為慶州。以為公之食邑。初王納土來降。  太祖喜甚。待之厚禮。使告曰。今王以國與寡人。其為賜大矣。願結婚於宗室。

  以永甥舅之好。王答曰。我伯父億廉(王之考孝宗角干追封神興大王之弟也)有女子。德容雙美。非是無以備內政。太祖娶之。是為神成王后金氏(本朝登仕郎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云。神成王后李氏。本慶州大尉李正言為俠州守時。太祖幸此州。納為妃。故或云俠州君。願堂玄化寺三月二十五日立忌。葬貞陵。生一子。

  安宗也。此外二十五妃主中不載。金氏之事未詳。然而史臣之論。亦以安宗為新羅外孫。當以史傳為是)  太祖之孫景宗[仁-二 由]聘政承公之女為妃。是為憲承皇后。仍封政承為尚父。

  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崩。諡曰敬順。冊尚父誥曰。敕。姬周啟聖之初。先封呂主。

  劉漢興王之始。首開簫何。自大定寰區。廣開基業。立龍圖三十代。躡麟趾四百年。日月重明。乾坤交泰。雖自無為之主。乃開致理之臣。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戶金傳。世雞林。官分王爵。英烈振凌雲之氣。文章騰擲地之才。富有春秋。貴居茅土。六韜三略。拘入胸襟。七縱五申。撮歸指掌。  我太祖始修睦之好。早認餘風。尋頒駙馬之姻。內酬大節。家國既歸於一統。君臣宛合於三韓。顯播令名。光崇懿範。可加號尚父都省令。仍賜推忠慎義崇德守節功臣號。勳封如故。食邑通前為一萬戶。有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開寶八年十月日。大匡內議令兼總翰林臣翮宣奉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開寶八年十月日侍中署。侍中署。內奉令署。軍部令署。軍部令無署。兵部令無署。兵部令署。廣坪侍郎署。廣坪侍郎無署。內奉侍郎無署。內奉侍郎署。軍部卿無署。

  軍部卿署。兵部卿無署。兵部卿署。告推忠慎義崇德守節功臣。尚父都省令。上柱國樂浪都王。食邑一萬戶。金傳奉敕如右。符到奉行。主事無名。郎中無名。

  書令史無名。孔目無名。開寶八年十月日下史論曰。新羅朴氏昔氏。皆自卵生。金氏從天入金櫃而降。或云乘金車。此尤詭怪不可信。然世俗相傳為實事。今但厚厥初。在上者。其為已也儉。其為人也寬。

  其設官也略。其行事也簡。以至誠事中國。梯航朝聘之使。相續不絕。常遣子弟。

  造朝宿衛。入學而誦習。于以襲聖賢之風化。革鴻荒之俗。為禮義之邦。又憑王師之威靈。平百濟高句麗。取其地郡縣可謂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

  至使閭里比其塔廟。齊民逃於緇褐。兵農侵小而國家日衰。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

  於是時。景哀王加之以荒樂。與宮人左右出遊鮑石亭。置酒燕衛。不知甄萱之至。

  與門外韓檎虎樓頭張麗華無以異矣。若敬順之歸命太祖。雖非獲已。亦可佳矣。

  向若力戰守死。以抗王師。至於力屈勢窮。即必覆其家族。害及于無辜之民。而乃不待告命。封府庫。籍群難。以歸之。其有功於朝廷。有德於生民甚大。昔錢民以吳越入宋。蘇子贍謂之忠臣。今新羅功德過於彼遠矣。我太祖妃嬪眾多。其子孫亦繁衍。而顯宗自新羅外孫即寶位。此後繼統者皆其子孫。豈非陰德也歟。

  新羅既納土國除。阿干神會罷外署还。見都城離潰。有黍離離嘆。乃作歌。歌亡未詳南扶餘前百濟北扶餘已見上扶餘郡者。前百濟王都也。或稱所夫里郡。按三國史記。百濟聖王二十六年戊午春。移都於泗泚。國號南扶餘。注曰。其地名所夫里。泗泚。今之古省津也。所夫里者。扶餘之別號也。已上注。又按量田帳籍。曰所夫里郡田丁。柱貼今言扶餘郡者。復上古之名也。百濟王姓扶氏。故稱之。或稱餘州者。郡西資福寺高座之上。有繡帳焉。其繡文曰。統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餘州功德大寺繡帳。又昔者河南置林州刺史。其時圖籍之內。有餘州二字。林州。今佳林郡也。餘州。今之扶餘郡也。百濟地理志曰。後漢書曰。三韓凡七十八國。百濟是其一國焉。北史云。百濟東極新羅。西南限大海。北際漢江。其郡曰居扶城。又云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城。通典云。百濟南接新羅。北距高麗。西限大海。舊唐書云。百濟。

  抉夫之別種。東北新羅。西渡海越州。南渡海至倭北高麗。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新唐書云。百濟西界越州。南倭。皆踰海。北高麗□史本記云。百濟始祖溫祚。其父雛牟王。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州之王無子。只有三女。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餘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

  長曰沸流。次曰溫祚。恐後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

  遂至漢山。登負兒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於海濱。十臣諫曰。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東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得之勢。作都於斯。  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民歸彌雛忽居之。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

  國號十濟。是漢成帝鴻佳三年也。沸流以彌雛忽士濕水鹹。不得安居歸。見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慚悔而死。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城。後以來時百姓樂悅。

  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解為氏。後至聖王。移都於泗泚。今扶餘郡(彌雛忽。仁州。慰禮。今稷山)按古典記云。東明王第三子溫祚。以前漢鴻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餘。至慰禮城。立都稱王。十四年丙辰。移都漢山(今廣州)歷三百八十九年。至十三世近肖古王。咸安元年。取高句麗南平壤。移都北漢城(今楊州)歷一百五年。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元徽三年乙卯。移都熊川(今公州)歷六十三年。至二十六世聖王。移都所夫里。國號南扶餘。至三十一世義慈王。歷一百二十年。至唐顯慶五年。是義慈王在位二十年。新羅金庾信與蘇定方討平之。百濟國舊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濟城。七十六萬戶。唐以地。

  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府。仍其酋長為都督府刺史。未幾。新羅盡并其地。置熊全武三州及諸郡縣又虎嵒寺有政事嵒。國家將議宰相。則書當選者名。或三四函封置嵒上。須臾取看。名上有印跡者為相。故名之又泗泚河邊有一嵒。蘇定方嘗坐此上。釣魚龍而出。故嵒上有龍跪之跡。因名龍嵒又郡中有三山。曰日山吳山浮山。國家全盛之時。各有神人居其上。飛相往來。朝夕不絕又泗泚崖又有一石。可坐十餘人。百濟王欲幸王興寺禮佛。先於此石望拜佛。  其石自煖。因名[火*突]石又泗泚河兩崖如畫屏。百濟王每遊宴歌舞。故至今稱為大王浦又始祖溫祚乃東明第三子。體洪大。性孝友。善騎射又多婁王寬厚有威望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仇首崩嗣位。而幼少不能政。即廢而立古爾王。  或云。至樂初二年己未乃崩。古爾方立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濟無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築室於京師南池邊。池龍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難測。常掘薯蕷。賣為活業。國人因以為名。聞新羅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豔無雙。剃髮來京師。以薯蕷餉閭里群童。群童親附之。乃作謠。誘群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隱他密只嫁良置古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童謠滿京。達於宮禁。百官極諫。竄流公主於遠方。將行。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

  公主將至竄所。薯童出拜途中。將欲侍衛而行。公主雖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

  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后所贈金。

  將謀計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黃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積如泥土。主聞大驚曰。此是天下至寶。君今知金之所在。

  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薯童曰可。於是聚金。積如丘陵。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問輸金之計。師曰。吾以神力可輸。將金來矣。主作書。并金置於師子前。師以神力。一夜輸置新羅宮中。真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常馳書問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與夫人欲幸師子寺。至龍華山下大池邊。彌勒三尊出現池中。留駕致敬。夫人謂王曰。須創大伽藍於此地。固所願也。王許之。  詣知命所。問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頹山。填池為平地。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額曰彌勒寺(國史云王興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國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傳之獨女之子。未詳)

  後百濟甄萱三國史本傳云。甄萱尚州加恩縣人也。咸通八年丁亥生。本姓李。後以甄為氏。  父阿慈個。以農自活。光啟中據沙弗城(今尚州)自稱將軍。有四子。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多智略。李碑家記云。真興大王妃思刀諡曰白[鳥*戎]夫人。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為阿慈個也。慈之弟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生五子一女。其長子是尚父萱。二子將軍能哀。三子將軍龍蓋。四子寶蓋。五子將軍小蓋。一女大主刀金。又古記云。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有一女子。姿容端正。謂父曰。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父謂曰。汝以長絲貫針刺其衣。從之。至明盡絲於北牆下。針刺於大蚯蚓之腰。後因妊生一男。年十五。自稱甄萱。至景福元年壬子稱王。立都於完山郡。理四十三年。以清泰元年甲午。萱之三子纂逆。萱投太祖。子金剛即位。天福元年丙申。

  與高麗兵會戰於一善郡。百濟敗績。國王云。初萱生孺褓時。父耕于野。母餉之。

  以兒置于林下。虎來乳之。鄉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從軍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戌。枕戈待敵。其氣恒為士卒先。以勞為裨將。唐昭宗景福元年。是新羅真聖王在位六年。嬖豎在側。竊弄國權。綱紀紊[施-方 弓]。加之以飢饉。百姓流移。群盜蜂起。於是萱竊有叛心。嘯聚徒侶。行擊京西南州縣。

  所至響應。旬月之間。眾至五千。遂襲武珍州自王。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為新羅西南都統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國漢南國開國公。龍化元年己酉也。一云景福元年壬子。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投為麾下。萱聞之。遙授良吉職為裨將。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喜得人心。謂左右曰。百濟開國六百餘年。

  唐高宗以新羅之請。遣將軍蘇定方。以舡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

  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予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憤乎。遂自稱後百濟王。設官分職。

  是唐光化三年。新羅孝恭王四年也。貞明四年戊寅。鐵原京眾心忽變。推戴我太祖即位。萱聞之遣使稱賀。遂獻孔雀扇地理山竹箭等。萱與我太祖。陽和陰剋。

  獻驄馬於太祖。三年冬十月。萱率三千騎至曹物城(今未詳)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角。萱兵銳。未決勝負。太祖欲權和以老其師移書乞和。以堂弟王信為質。萱亦以外甥真虎交質。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詳)等二十餘城。遣使入後唐稱藩。唐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依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判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四年真虎暴卒。疑故殺。即囚王信。使人請還前年所送驄馬。太祖笑還之。天成二年丁亥九月。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陽縣)燒之。新羅王求救於太祖。太祖將出帥。萱襲取高鬱府(今蔚州非也)進軍族始林(一云雞林西郊)卒入新羅王都。新羅王與夫人出遊鮑石亭時。由是甚敗。萱強引夫人亂之。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然後虜王弟孝廉。宰相英景。又取國珍寶。兵仗子女。

  百工之巧者。自隨以歸。太祖以精騎五千。要萱於公山下大戰。太祖之將金樂崇謙死之。諸軍敗北。太祖僅以身免。而不與相抵。使盈其貫。萱乘勝轉掠大木城(今若木)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又義成府之守洪述。拒戰而死。太祖聞之曰。吾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萱欲攻古昌郡(今安東)大舉。而石山營寨。太祖隔百步而郡北瓶山營寨。累戰萱敗。獲侍郎金渥。翌日萱收卒襲破順城。城主元逢不能禦。棄城宵遁。太祖赫怒。貶為下枝縣(今豊山縣。元逢本順城人故也)新羅君臣以衰季。難以復興。謀引我太祖。結好為援。萱聞之又欲入王都作惡。恐太祖先之。寄書于太祖曰。昨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京。有同鱉應黿聲。是欲鷃披準翼。必使生靈塗炭宗社丘墟。僕是以先著祖鞭。獨揮韓鉞。誓百寮如皎日。諭六部以義風。不意姦臣遁逃。邦君薨變。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外孫。勸即尊位。再造危邦。喪君有君於是乎在。足下勿詳忠告。徒聽流言。百計窺覦。多方侵擾。尚不能見僕馬首。拔僕牛毛。冬初都頭索湘束手星山陣下。月內左將金樂曝骸美利寺前。殺獲居多。追禽不小。強羸若此。勝敗可知。所期者。掛弓於平壤之樓。飲馬於浿江之水。然以前月七日。吳越國使班尚書至。傳王詔旨。知卿與高麗。久通和好。共契鄰盟。比因質子之兩亡。家失和親之舊好。互侵疆境。

  不戢干戈。今專發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麗。宜各相親比。永孚于休。僕義篤尊王。情深事大。及聞詔諭。即欲祗承。但虜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鬥。今錄詔書寄呈。請留心詳悉。且免[狂-王 盧]迭憊。終必貽譏。蚌[酋*鳥]相持。亦為所笑。宜迷復之為誡。無後悔之自貽。□□二年正月。太祖答曰。伏奉吳越國通使班尚書所傳詔旨書一道。兼蒙足下辱示長書敘事者。伏以華軺膚使。爰到制書。  尺素好音。兼蒙教誨。捧芝檢而雖增感激。闢華牋而難遣嫌疑。今拖迴軒。輒敷危衽僕仰承天假。俯迫人推。過叨將帥之權。獲赴經綸之會。頃以三韓厄會。九土凶荒。黔黎多屬於黃巾。田野無非其赤土。庶幾弭風塵之警。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鄰。於為結好果見數千里農桑樂業。七八年士卒閑眠。及至癸酉年。維時陽月。忽焉生事。至乃交兵足下始輕敵以直前。若螳蜋之拒轍。終知難而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拱手陳辭。指天作誓。今日之後。永世歡和。苟或渝盟神其殛矣。  僕爾尚止戈之正。期不殺之仁。遂解重圍以休疲卒。不辭質子但欲安民。此即我有大德於南人也。豈期歃血未乾。凶威復作。蜂蠆之毒侵害於生民。狼虎之狂為梗於畿甸。金城窘忽。黃屋震驚。仗義尊周。誰似桓文之霸。乘間謀漢。唯看莽卓之姦。致使王之至尊。枉稱子於足下。尊卑失序。上下同憂。以為非有元輔之忠純。豈得再安社稷。以僕心無匿惡。志切尊王。將援置於朝廷。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忘天地之厚恩。斬戮君主焚燒宮闕。葅[醢-右 (乞-乙 口)]卿佐。虔劉士民。姬姜則取以同車。珍寶則奪之相載。元惡浮於桀紂。不仁甚於獍梟僕惡極崩天。誠深卻日。約效鷹鸇之逐。以申犬馬之□再舉干戈。兩更槐柳。

  陸墼則雷馳電激。水攻則虎搏龍騰。動必成功。舉無虛發。逐尹卿於海岸。積甲如山。禽雛造於城邊。伏屍蔽野。燕山郡畔。斬吉奐於軍前。馬利(疑伊山郡)城戮隨晤於纛下。拔任存(今大興郡)之日。刑積等數百人捐軀。破清川縣(尚州領內縣名)之時。□□等四五輩授首。桐藪(今桐華寺)望旗而潰散。京山銜璧以投降。康州則自南而來羅府則自西移屬。侵攻若此。收復寧遙必期泜水營中。靈張耳千般之恨。烏江岸上成漢王一揵之心竟息風波。永清寰海。天之所助。命欲何歸。況承吳越王殿下。德洽包荒。仁深字小。特出綸於舟禁。諭戢難於青丘。既奉訓謀。敢不尊奉。若足下祗承睿旨。悉戢凶機。不唯副上國之仁恩。抑可紹東海之絕緒。若不過而能改。其如悔不可追(書乃崔致遠作也)。長興三年。甄萱臣龔直勇而有智略。來降太祖。萱捉龔直二子一女。烙斷股筯。秋九月。萱遣一吉。

  以舡兵入高麗禮城江。留三日。取鹽白真三州船一百艘。焚之而去(云云)清泰元年甲午。萱聞太祖屯運州(未詳)遂簡甲士。蓐食而至。未及營壘。將軍黔弼以勁騎擊之。斬獲三千餘級。熊津以北三十餘城。聞風自降。萱麾下術士宗訓醫者之謙勇將尚逢雀弼等降於太祖。丙申正月。萱謂子曰。老夫新羅之季。立後百濟名有年于今矣。兵倍於北軍。尚爾不利。殆天假手為高麗。蓋歸順於北王。保首領矣。其子神劍龍劍良劍等三人皆不應。李磾家記云。萱有九子。長曰神劍(一云甄成)二子太師謙腦。三子佐承龍述。四子大師聰智。五子大阿干宗祐。六子闕。

  七子佐承位興。八子大師青丘。一女國大夫人。皆上院夫人所生也。萱多妻妾。

  有子十餘人。第四子金剛。身長而多智。萱特愛之。意欲傳位。其兄神劍良劍龍劍知之憂[怡-台 悶]。時良劍為康州都督。龍劍為武州都督。獨神劍在側。伊飱能奐使人往康武二州。與良劍等謀。至清泰二年乙未春三月。與英順等勸神劍。

  幽萱於金山佛宇。遣人殺金剛。神劍自稱大王。赦境內(云云)初萱寢未起。遙聞宮庭呼[口*函]聲。問是何聲歟。告父曰。玉年老暗於軍國政要。長子神劍攝父王位。而諸將歡賀聲也。俄移父於金山佛宇。以巴達等壯士三十人守之。童謠曰。  可憐完山兒。失父涕連洒。萱與後宮年少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內人能又男等囚繫。

  至四月。釀酒而飲醉守卒三十人。而與小元甫香文吳琰忠質等以海路迎之。既至。

  以萱為十年之長。尊號為尚父。安置于南宮。賜楊州食邑田莊。奴婢四十口。馬九匹。以其國先來降者信康為衙前。甄萱婿將軍英規密語其妻曰。大王勤勞四十餘年。功業垂成。一旦以家人之禍失地。從於高麗。夫貞女不可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若捨已君。以事逆子耶。何顏以見天下之義士乎。況聞高麗王公仁厚懃儉。

  以得民心。殆天啟也。必為三韓之主。盍致書以安慰我王。兼慇懃於王公。以圖後來之福乎。妻曰。子之言是吾意也。於是天福元年丙申二月。遣人致意於太祖曰。君舉義旗。請為內應以迎王師。太祖喜。厚賜其使者遣之。謝英規曰。若蒙恩一合。無道路之梗。即先致謁於將軍。然後升堂拜夫人。兄事而姊尊之。必終有以厚報之。天下鬼神皆聞此語。六月。萱告太祖。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者。願仗殿下威稜。以誅逆子耳。伏望大王借以神兵。殲其賊亂。臣雖死無憾。太祖曰。

  非不欲討之。待其時也。先遣太子及正將軍述希領步騎十萬。趣天安府。秋九月。

  太祖率三軍至天安。合兵進次一善。神劍以兵逆之甲午。隔一利川相對。王師背艮向坤而陳。太祖與萱觀兵。忽白雲狀如劍戟起。我師向彼行焉。乃鼓行而進。  百濟將軍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望兵勢大而整。棄甲降於陣前。太祖勞慰之。問將帥所在。孝奉等曰。元帥神劍在中軍。太祖命將軍公萱等。三軍齊進挾擊。百濟軍潰北至黃山炭峴。神劍與二弟將軍富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太祖受降。餘皆勞之。許令與妻子上京。問能奐曰。始與良劍等密謀囚大王立其子者。汝之謀也。為臣之義。當如是乎。能奐俛首不能言。遂命誅之。以神劍僭位為人所脅。

  非其本心。又且歸命乞罪。特原其死。甄萱憂懣發疽。數日卒於黃山佛舍。九月八日也。壽七十。太祖軍令嚴明。士卒不犯秋毫。州縣安堵。老幼皆呼萬歲。謂英規曰。前王失國後。其臣子無一人慰之者。獨卿夫妻千里嗣音。以致誠意。兼歸美於寡人。其義不可忘。許職左承。賜田一千頃。許借驛馬三十五匹以迎家人。

  賜其二子以官。甄萱起唐景福元年。至晉天福元年。共四十五年。丙申滅史論曰。新羅數窮道喪。天無所助。民無所歸。於是群盜投隙而作。若猬毛然。其劇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弓裔本新羅王子而反。以家國為讎至斬先祖之畫像。其為不仁甚矣。甄萱起自新羅之民。至新羅之祿。包藏禍心。幸國之危。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若禽獸。實天下之元惡。故弓裔見棄於其臣。甄萱產禍於其子。皆自取之也。又誰咎也。雖項羽李密之雄才。不能敵漢唐之興。而況裔萱之凶人。豈可與我太祖相抗歟駕洛國記(文廟朝。大康年間。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今略而載之)

  開闢之後。此地未有邦國之號。亦無君臣之稱。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

  五刀干。留水干。留天干。神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者。是酋長領總百姓凡一百戶。七萬五千人。多以自都山野。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屬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日。所居北龜旨(是峰巒之稱若十朋伏之狀故云也)有殊常聲氣呼喚。眾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有如人音。隱其形而發其音曰。此有人否。九干等云。吾徒在。又曰。吾所在為何。對云龜旨也。又曰。皇天所以命我者。御是處。惟新家邦。為君后。為茲故降矣。爾等須掘峰頂撮士歌之云。龜何龜何。首其現也。若不現也。燔灼而喫也。以之蹈舞。則是迎大王。歡喜踴躍之也。九干等如其言。咸忻而歌舞。未幾仰而觀之。唯紫繩自天垂而著地。尋繩之下。乃見紅幅裹金合子。開而視之。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眾人悉皆驚喜。俱伸百拜。尋還。裹著抱持而歸我刀家窴榻上。其眾各散。過浹辰。翌日平明眾庶復相聚集開合。而六卵化為童子。容貌甚偉。仍坐於床。眾庶拜賀。盡恭敬止。日日而大。踰十餘晨昏。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顏如龍焉則漢之高祖。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眼之重瞳則有虞之舜。其於月望日即位也。始現故諱首露。或云首陵(首陵是崩後諡也)。國稱大駕洛。又稱伽耶國。即六伽耶之一也。餘五人各歸為五伽耶主。東以黃山江。西南以濸海。西北以地理山。東北以伽耶山南而為國尾。

  俾創假宮而入御。但要質儉。茅茨不剪。土階三尺。二年癸卯春正月。王若曰。

  朕欲定置京都。仍駕幸假宮之南新沓坪(是古來閑田。新耕作故云也。畓乃俗文也)

  四望山嶽。顧左右曰此地狹小如蓼葉然而秀異。可為十六羅漢住地。何況自一成三。自三成七。七聖住地。固合于是。托土開疆。終然允臧歟。築置一千五百步周迴羅城。宮禁殿宇。及諸有司屋宇。虎庫倉廩之地。事訖還宮。遍徵國內丁壯人夫工匠。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暨三月十日役畢。其宮闕屋舍。候農隙而作之。經始于厥年十月。逮甲辰二月而成。涓吉辰御新宮。理萬機而懃庶務。忽有琓夏國含達王之夫人妊娠。彌月生卵。卵化為人。名曰脫解。從海而來。身長三尺。頭圓一尺。悅焉詣闕。語於王云。我欲奪王之位。故來耳。王答曰。天命我俾即于位。將令安中國而綏下民。不敢違天之命。以與之位。又不敢以吾國吾民。

  付囑於汝。解云。若爾可爭其術。王曰可也。俄頃之間。解化為鷹。王化為鷲。

  又解化為雀。王化為鸇。于此際也。寸陰未移。解还本身。王亦復然。解乃伏膺曰。僕也適於角術之場。鷹之鷲。雀之於鸇。獲免焉。此蓋聖人惡殺之仁而然乎。

  僕之與王。爭位良難。便拜辭而出。到麟郊外渡頭。將中朝來泊之木道而行。王竊恐滯留謀亂。急發舟師五百艘而追之。解奔入雞林地界。舟師盡還。事記所載多異與新羅。屬建武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九干等朝謁之次獻言曰。大王降靈已來。好仇未得。請臣等所有處女絕好者。選入宮闈。俾為伉儷王曰。朕降于茲天命也。配朕而作后。亦天之命。卿等無慮。遂命留天干押輕舟。持駿馬。

  到望山島立待。申命神鬼干就乘岾(望山島。京南島嶼也。乘岾。輦下國也)。忽自海之西南隅。掛緋帆。張茜旗。而指乎北。留天等先舉火於島上。則競渡下陸。

  爭奔而來。神鬼望之。走入闕奏之。上聞欣欣。尋遣九干等。整蘭橈。揚桂楫而迎之。旋欲陪入內。王后乃曰。我與等素昧平生焉。敢輕忽相隨而去。留天等返達后之語。王然之。率有司動蹕。從闕下西南六十步許地。山邊設幔殿祗候。王后於山外別浦津頭。維舟登陸。憩於高嶠。解所著綾袴為贄。遺于山靈也。其地侍從媵臣二員。名曰申輔趙匡。其妻二人。號慕貞慕良。或臧獲并計二十餘口。

  所齎錦繡綾羅。衣裳疋段。金銀珠玉。瓊[王*反]服玩器。不可勝記。王后漸近行在。上出迎之。同入帷宮。媵臣已下眾人。就階下而見之即退。上命有司。引媵臣夫妻曰。人各以一房安置。已下臧獲各一房五六人安置。給之以蘭液蕙醑。

  寢之以文茵彩薦。至於衣服疋段寶貨之類。多以軍夫遴集而護之。於是王與后共在御國寢。從容語王曰。妾是阿踰陀國公主也。姓許名黃玉。年二八矣。在本國時。今年五月中。父王與皇后顧妾而語曰。爺孃一昨夢中。同見皇天上帝。謂曰。

  駕洛國元君首露者。天所降而俾御大寶。乃神乃聖。惟其人乎。且以新花家邦。

  未定匹偶。卿等須遣公主而配之。言訖升天。形開之後。上帝之言。其猶在耳。

  儞於此而忽辭親向彼乎。往矣。妾也浮海遐尋於蒸[來-(木-┴) (來-┴ 一)]。

  移天敻赴於蟠桃。螓首敢叨龍顏是近。王答曰。朕生而頗聖。先知公主自遠而屆。

  下臣有納妃之請。不敢從焉。今也淑質自臻。眇躬多幸。遂以合歡。兩過清宵。

  一經白晝。於是遂還來船。篙工楫師共十有五人。各賜糧粳米十碩。布三十疋。

  令歸本國。八月一日迴鑾。與后同輦。媵臣夫妻齊鏕並駕。其漢肆雜物。感使乘載。徐徐入闕。時銅壺欲午。王后爰處中宮。敕賜媵臣夫妻。私屬。空閑二室分入。餘外從者以賓館。一坐二十餘間。酌定人數。區別安置。日給豐羨。其所載珍物。藏於內庫。以為王后四時之費。一日上語臣下曰。九干等俱為庶僚之長。

  其位與名。皆是宵人野夫之號。頓非簪履職位之稱。儻化外傳聞。必有嗤笑之恥。

  遂改我刀為我躬。汝刀為汝諧。彼刀為彼藏。五方為五常。留水留天之名。不動上字。改下字留功留德。改為神道。五天改為五能。神鬼之音不易。改訓為臣貴。

  取雞林職儀。置角干阿叱干級干之秩。其下官僚。以周判漢儀而分定之。斯所以革古鼎新設官分職之道歟。於是乎理國齊家。愛民如子。其教不肅而威。其政不嚴而理。況與王后而居也。比如天之有地。日之有月。陽之有陰。其功也塗山翼夏。唐煖興嬌。頻年有夢得熊羆之兆。誕生太子居登公。靈帝中平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壽一百五十七。國人如嘆坤崩。葬於龜旨東北塢。遂欲忘子愛下民之惠。因號初來下纜渡頭村曰主浦村。解綾袴高岡曰綾峴。茜旗行入海涯曰旗出邊。

  媵臣泉府卿申輔宗正監趙匡等到國三十年。後各產二女焉。夫與婦踰一二年而皆[打-丁 勉]信也。其餘臧獲之輩。自來七八年間。未有茲子生。唯抱懷土之悲。

  皆首丘而沒。所舍賓館。圓其無人。元君乃每歌鰥枕。悲嘆良多。隔二五歲。以獻帝立安四年己卯三月二十三日而殂落。壽一百五十八歲矣。國中之人若亡天。

  只悲慟甚於后崩之日。遂於闕之艮方平地。造立殯宮。高一丈。周三百步而葬之。

  號首陵王廟也。自嗣子居登王洎九代孫仇衝之享是廟。須以每歲孟春三之日。七之日。仲夏重五之日。仲秋初五之日。十五之日。豐潔之奠。相繼不絕。洎新羅第三十王法敏龍朔元年辛酉三月日。有制曰。朕是伽耶國元君九代孫仇衝王之降于當國也。所率來子世宗之子率友公之子庶云匝干之女文明皇后寔生我者。茲故元君於幼沖人。乃為十五代始祖也。所御國者已曾敗。所葬廟者今尚存。合于宗祧。續乃祀事。仍遣使於黍離之趾。□近廟上上田三十頃。為供營之資。號稱王位田。付屬本土。王之十七代孫賡世級干祇稟朝旨。主掌厥田。每歲時釀醪醴。

  設以餅飯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墜。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內五日也。芬苾孝祀。於是乎在於我。自居登王即位己卯年置便房。降及仇衝朝。來三百三十載之中。享廟禮曲。永無違者。其乃仇衝失位去國。逮龍朔元年辛酉。六十年之間。

  享是廟禮。或闕如也。美矣哉文武王(法敏王諡也)。先奉尊祖。孝乎惟孝。繼泯絕之祀復行之也。新羅季末有忠至匝干者。攻取金官高城。而為城主將軍。爰有英規阿干。假威於將軍。奪廟享而淫祀。當端午而致告。祠堂梁無故折墜。因覆壓而死焉。於是將軍自謂。宿因多幸。辱為聖王所御。國城之奠。宜我畫其真影。

  香燈供之。以酬玄恩。遂以鮫絹三尺摸出真影。安於壁上。旦夕膏炷。瞻仰虔至。

  才三日。影之二目流下血淚。而貯於地上。幾一斗矣。將軍大懼。捧持其真。就廟而焚之。即召王之真孫圭林而謂曰。昨有不祥事。一何重疊。是必廟之威靈。

  震怒余之圖畫而供養不孫。英規既死。余甚怪畏。影已燒矣。必受陰誅。卿是王之真孫。信合依舊以祭之。圭林繼世奠酻。年及八十八歲而卒。其子間元卿。續而克禋。端午日謁廟之祭。英規之子俊必又發狂。來詣廟。俾徹間元之奠。以已奠陳享。三獻未終。得暴疾歸家而斃。然古人有言。淫祀無福。反受其殃。前有英規。後有佼必。父子之謂乎。又有賊徒。謂廟中多有金玉。將來盜焉。初之來也。有躬擐甲冑。張弓挾矢。猛士一人。從廟中出。四面雨射。中殺七八人。賊徒奔走。數日再來。有大蟒長三十餘尺。眼光如電。自廟旁出。咬殺八九人。粗得完免者。皆僵仆而散。故知陵園表裏。必有神物護之。自建安四年己卯始造。

  逮今上御圖三十一載大康二年丙辰。凡八百七十八年。所封美土。不騫不崩。所植佳木。不枯不朽。況所排列万蘊玉之片片。亦不頹坼。由是觀之。辛替否曰。

  自古迄今。豈有不亡之國。不破之墳。唯此駕洛國之昔曾亡。則替否之言有徵矣。

  首露廟之不毀。則替否之言未足信也。此中更有戲樂思慕之事。每以七月二十九日。土人吏卒。陟乘岵。設帷幕。酒食歡呼。而東西送目。壯健人夫。分類以左右之。自望山島。駁蹄駸駸。而競湊於陸。鷁首泛泛。而相推於水。北指古浦而爭趨。蓋此昔留天神鬼等望后之來。急促告君之遺跡也。國亡之後。代代稱號不一。新羅第三十一政明王即位開耀元年辛巳。號為金官京。置太守。後二百五十九年屬我太祖統合之後。代代為臨海縣。置排岸使。四十八年也。次為臨海郡。

  或為金海府。置都護府。二十七年也。又置防禦使。六十四年也。淳化二年金海府量田使中大夫趙文善申省狀。稱首露陵王廟屬田結數多也。宜以十五結仍舊貫。

  其餘分折於府之役丁。所司傳狀奏聞。時廟朝宣旨曰。天所降卵。化為聖君。居位而延齡。則一百五十八年也。自彼三皇而下。鮮克比肩者歟。崩後自先代俾屬廟之壟畝。而今減除。良堪疑懼。而不允。使又申省。朝廷然之。半不動於陵廟中。半分給於鄉人之丁也。節使(量田使稚也)受朝旨。乃以半屬於陵園。半以支給於府之徭役戶丁也。幾臨事畢。而甚勞倦。忽一夕夢見七八介鬼神。執縲紲。

  握刀劍而至。云儞有大憝。故加斬戮。其使以謂受刑而慟楚。驚懼而覺。仍有疾瘵。勿令人知之。宵遁而行。其病不問渡關而死。是故量田都帳不著印也。後人奉使來。審檢厥田。才一結十二負九束也。不足者三結八十七負一束矣。乃推鞠斜入處。報告內外官。敕理足支給焉。又有古今所嘆息者。元君八代孫金銍王。

  克勤為政。又切崇真。為世祖母許皇后奉資冥福。以元嘉二十九年壬辰。於元君與皇后合婚之地創寺。額曰王后寺。遣使審量近側平田十結。以為供億三寶之費。

  自有是寺五百後。置長遊寺所納田柴并三百結。於是右寺三剛。以王后寺在寺柴地東南標內。罷寺為莊。作秋收冬藏之場。秣馬養牛之廄。悲夫。世祖已下九代孫曆數。委錄于下。銘曰元胎肇啟利眼初明人倫雖誕君位未成中朝累世東國分京雞林先定駕洛後營自無銓宰誰察民氓遂茲玄造顧彼蒼生用授符命特遣精靈山中降卵霧裏藏刑內猶漠漠外亦冥冥望如無象聞乃有聲群歌而奏眾舞而呈七日而後一時所丁風吹雲卷空碧天青下六圓卵垂一紫纓殊方異土比屋連薨觀者如堵睹者如羹五歸各邑一在茲城同時同跡如弟如兄實天生德為世作程寶位初陟寰區欲清華構徵古土階尚平萬機始勉庶政施行無偏無儻惟一惟精行者讓路農者讓耕四方奠枕萬姓迓衡俄晞薤露靡保椿[止*令]乾坤變氣朝野痛情金相其躅玉振其聲來苗不絕薦藻惟馨日月雖逝規儀不傾居登王父首露王。母許王后。立安四年己卯三月□十三日即位。治三十九年。嘉平五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崩。王妃泉府卿申輔女慕貞。生太子麻品。開皇曆云。姓金氏。

  蓋國世祖從金卵而生。故以金為姓爾麻品王一云馬品。金氏。嘉平五年癸酉即位。治三十九年。永平元年辛亥一月二十九日崩。王妃宗正監趙匡孫女好仇。生太子居叱彌居叱彌王一云今勿。金氏。永平元年即位。治五十六年。永和二年丙午七月八日崩。王妃阿躬阿干孫女阿志。生王子伊品伊尸品王金氏。永和二年即位。治六十二年。義熙三年丁未四月十日崩。王妃司農卿克忠女貞信。生王子坐知坐知王一云金叱。義熙三年即位。娶傭女。以女黨為官。國內擾亂。雞林國以謀欲伐。

  有一臣名朴元道。諫曰。遺草閱閱亦含羽。況乃人乎。天亡地陷。人保何基。又卜士筮得解卦。其辭曰。解而悔。朋至斯孚。君鑒易卦乎。王謝曰。可擯傭女。

  貶於荷山島。改行其政。長御安民也。治十五年。永初二年辛酉五月十二日崩。  王妃道寧大阿干女福壽。生子吹希吹希王一云叱嘉。金氏。永初二年即位。治三十一年。元嘉二十八年辛卯二月三日崩。

  王妃進思角干女仁德。生王子銍知銍知王一云金銍王。元嘉二十八年即位。明年為世祖許黃玉王后。奉資冥福於初與世祖合御之地。創寺曰王后寺。納田十結充之。治四十二年。永明十年壬申十月四日崩。王妃金相沙干女邦媛。生王子鉗知鉗知王一云。金鉗王。永明十年即位。治三十年。正光二年辛丑四月七日崩。王妃出忠角干女淑。生王子仇衡仇衡王金氏。正光二年即位。治四十二年。保定二年壬午九月。新羅第二十四君真興王。

  興兵薄伐。王使親軍卒。彼眾我寡。不堪對戰也。仍遣同氣脫知爾叱今留在於國。

  王子上孫卒支公等降入新羅。王妃分叱水爾叱女桂花。生三子。一世宗角干。二茂刀角干。三茂得角干。開皇錄云。梁中大通四年壬子降于新羅議曰。案三國史。仇衡以梁中大通四年壬子納土投羅。則計自首露初即位東漢建武十八年壬寅。至仇衡末壬子。得四百九十年矣。若以此記考之。納土在元魏保定二年壬午。則更三十年。總五百二十年矣。今兩存之

上一篇:三国遗事

下一篇: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