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卷之一 暑症
卷之一 暑症
编号18〔冒暑〕----26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腹痛水泻. 系胃与大肠受之. (香 藿饮)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 (香薷饮下消 暑丸. 此暑病之轻者)
编号19〔伤暑〕----26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由静而得之. 阴症也. (伤暑. 则 暑邪伤及肉分)纳凉广厦. 起居不时. 恶寒肢 厥. 面垢烦躁. 汗出. 脉虚细.(清暑益气汤) 或过袭阴凉. 恶寒头痛. 肢体拘急. 肤热无汗. 脉弦紧. (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邪. 内伤生 冷. 腹痛吐利.(正气散. 六和汤)身热烦渴. 小便不利. 乃湿盛而气不施化.(益元散)烦 热头痛燥渴. 乃湿蒸而热耗津液. (麦冬汤. 此暑病之稍重者)
编号20〔中暑〕----26页2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由动而得之. 阳症也. (中暑. 则 暑邪伤及藏腑)夏日远行. 阳气内伏. 热舍于 肾. 水不胜火. 烦渴喘促. 狭然昏晕.(用蒜 捣汁. 和童便灌下)待苏醒后. 随症用药. (麦 冬汤. 或人参白虎汤)忌用香薷辛温之品. (香 薷饮. 可治伤暑.不可治中暑. 此暑病之尤重 者)
编号21〔中暍〕----26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行旅农夫. 日中劳役. 忽头痛壮热. 汗泄. 肌肉如火.大渴引饮. 无气以动. 乃热 伤元气. (益元散. 白虎汤.或清暑益气汤) 若吐泻脉沉微. 不宜用凉药. (六和汤. 大顺 散. 脉虚身热. 得之伤暑. 脉盛身热. 得之中 暍. 此暑与暍微有辨也)
编号22〔内伤夹暑〕----26页3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月房劳. 兼膏梁水果杂进. 致阳 气不得伸越.脉沉细. 或弦紧. 面垢无汗恶寒. 四肢厥逆拘急. 霍乱呕吐.(冷香饮子)或吐 利兼作. 脉微欲绝. 急宜(浆水散)温之. 又 有暑痿症. 暑月膏梁之人. 阳事顿痿. 不可全 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 (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
编号23〔暑风〕----27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因病暑忽手足搐搦. 昏迷不醒. 脉 浮虚急.(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醒再 用药.(黄连香薷饮加羌活大效)此因痰火豉 风. 蒙蔽心胞. 若呕吐. (前药加陈皮、藿香) 小便不利. (加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痰 多. (加石菖蒲、姜汁)口渴. (去半夏. 加 花粉)泻利.(加白朮)转筋. (加木瓜)腹 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 F6语遗尿. 此热兼暍也. (白虎汤)
编号24〔暑厥〕----27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中暑手足逆冷. (二香散. 或人参 羌活散合香薷饮)有热深厥亦深. 烦躁昏冒. 便秘溺赤. 脉沉滑而数者.(大小承气汤加减) 有湿热沉混者. (苍朮白虎汤加滑石) 若寒 厥脉微者. (理中汤. 四逆汤加减)
编号25〔暑瘵〕----27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热劫阴. 欬血吐血. (六味汤加 阿胶、麦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叶、 鲜石斛)
编号26〔疰夏〕----27页1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夏月患头痛足软. 食少体羸. 倦怠 嗜卧. 五心烦热.多属元气不足. (补中汤去 升麻. 加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参) 肺 胃阴虚. (生脉散. 或加玉竹、杞子、扁豆、 石斛等) 甘润之品.
编号27〔湿温〕----27页2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其人伤湿. 因而中暑. 两胫逆冷. 胸满头重. 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苍朮白虎汤)又有冷 水澡浴. 致暑湿相搏. 一身尽痛. 自汗发热. (五苓散加羌活) 若冒暑作劳. 乘汗冷浴. 身 痹如针刺. 间有赤踵处.或发水泡者. (六和 汤加苍朮、荆、防)
编号28〔暑泻〕----27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伤肠胃. 或挟食挟湿. 烦渴溺 赤. 腹痛. 陈泻如水.(桂苓甘露饮加减)泻 久者. (玉龙丸)暑伤心脾. 呕泻浮肿.霍乱 转筋. (六和汤)暑热引饮过多. 致水暑交并. 上吐下泻. (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 兼烦乱. (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 (大 顺散)若盛暑伤于外. 阴冷伤于内. 内外受迫. (连理汤. 桂苓丸. 缩脾饮) 编号29〔暑疡〕----28页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月头项赤肿. 咽喉肿痛. 或腿 足焮肿长至数寸.不堪步履. 日夜发热. (败 毒散)热解. 肿自消. 暑疮发泡.由湿热入经 腠. (黄连解毒汤. 香薷饮)
编号30〔伏暑〕----28页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秋发为伏暑. 初由口鼻吸受. 继 而内结募原.至伏邪为新凉引动. 头痛脘闷. 渐至唇燥齿干. (烈焰内燔.阴津消灼)内热 烦冤. 忽然鼻冷气窒. 夫暑秽. 熏蒸则为粘涎. 遏郁则为厥冷. 得汗则凉. 然有一厥而热. 便 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热. 但头汗出者. 有四末不和. 身温而躁扰益甚者.盖邪伏募原 之里. 热内结. 外反不热. 仲景所谓热深厥亦 深也. 若用苦寒直降. 竟走肠胃. 与膈上结邪 无干. 宜(山栀、石膏、天冬、淡竹叶、枳壳、 栝蒌、郁金汁等味)若初但气分阻痹.(手太 阴肺)宜治上焦. 宜(杏仁、贝母、薄荷、薏 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朴等味) 若由气分延及血分. 神呆舌缩.鼻煤唇血. 邪 已逆走膻中. (包络心主)既入营络. 神识渐 昏.内闭外脱. 危期至速. 急宜(石菖蒲、犀 角尖磨汁、连翘、元参、鲜生地、金银花露 等)或芳香逐秽宣窍. (如藿香、佩兰、郁金、 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若热痰粘腻. (用 竹沥、贝母、橘红、栝蒌、花粉、沙参、甘草、 蔗梨汁)俱可选用. 最忌脉象濇数. 正虚邪陷. 手足厥逆. 神昏液涸. 若溺短自利. 潮热不解. 中下焦均受. 或参用(六一散. 四苓散)然总 以清理上中焦为要.
上一篇: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