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第三十六

第三十六

悬幡篇第三十二华香篇第三十三呗赞篇第三十四悬幡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夫因事寤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敬神幡以荐奉。是以育王创遗身之塔。

  架迥浮空。魏主起通天之台。仁祠切汉。于是华幡飘扬冀腾翥于大千。珠紫相映吐辉焕于百亿。慧风或动清升之业有徵。微吹时来轮王之报无尽也。

  引证部第二如迦叶诘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辨。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塔寺低昂。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燃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互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述曰。何故经中为亡人造黄幡。挂于刹塔之上者。答曰。虽未见圣解可以义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诚。引生中阴不之边趣冀生中国也。又黄色像金鬼神冥道将为金用故。解祠之时剪白纸钱鬼得白钱用。剪黄纸钱得金钱用。故譬喻经云。时有谷贼盗主人谷尽。主人捉得责言。汝何以盗我谷尽。汝是何神。谷贼言。将我至路有人知我名道逢黄马车乘衣服皆黄。黄衣人问云。谷贼汝何在此。主人方知是谷贼。主人又问云。乘马黄衣是谁。谷贼言。是黄金之精。以报主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尽也。良由人鬼趣殊感见各别故。圣制黄幡为其亡人。挂之刹塔令寻之得宝救济亡灵也)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与众超绝。其儿初生。于虚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波多迦。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比丘见已而便白佛言。此波多迦宿殖何福。生便端正与众超绝于虚空中有大幡盖遍覆城上。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于彼塔边施设大会。作一长幡悬着塔上。发愿而去。  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与诸比丘及与阿难。从郁卑罗延国游行村落。时天盛热无有阴凉。有放羊人见佛涉热。即起净心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游随佛行。

  去羊大远。放盖掷地。还趣羊边。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盖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生尊贵家快乐无极。常有自然七宝之盖。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达。  颂曰。

  宝刹承高露绮彩映空天宛转云间扬倒覆似红莲霞幡开锦色香气合炉烟飘飖无定所只为本轻旋池照万影现泉弄百华鲜夙夜风吹动重叠轮王缘举仰无厌足结侣感留连何知色中彩招福寿长延感应缘(略引一验)

  宋刘琛之。沛郡人也。曾在广陵逢一沙门。谓琛之曰。君有病气然当不死。

  可作一二百钱食饭饴众僧。则免欺患。琛之素不信法心起忿慢。沙门曰。当加只信勿用为怒。相去二十步忽不复见。琛之经七日便病。时气危顿殆死。至九日方昼如梦非梦。见有五层佛图在其心上。有二十许僧。绕塔作礼因此而寤。即得大利。病乃稍愈。后在京师住。忽有沙门先不相识。直来入户曰。君有法缘何不精进。琛之因说先所逢遇。答曰。此宾头卢也。语已便去不知所向。琛之以元嘉十七年夏。于广陵遥见慧汪精舍前幡盖甚众。而无形像。驰往观之。比及到门。奄然都灭(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华香篇第三十三(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敬寻释迦降神罗卫托质王宫。智实生知道惟遍觉。演慧明于百亿。注法雨于大千。灵像周于十方。宝塔遍于法界。名香郁馥。似轻云而散雾。宝华含彩。若倒藕而垂莲。虔诚供养同趣法筵。叩头弹指俱沾福利也。

  引证部第二如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度之后。行于旷路见如来塔庙。能持一华一灯。若一团泥用涂像前。以用供养。乃至能持一钱施于佛像。

  为补治故。若以一掬水用洒佛塔除去不净。以华香供养。举足一步诣于塔寺。若一称南无佛。欲使此人堕三恶道。百千万劫终无是处。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香涂佛塔命终生香乐天。与诸天女常相娱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生大富家。又阿阇世王经云。过去无数劫有佛号一切度。与其眷属俱行分卫。有三长者子严服共戏。见佛及诸菩萨光明巍巍。互相指示而吾等当共供养。二儿答言。既无香华当用何物。其一儿脱头上白珠以着手中。便谓二儿。可以供佛。二儿学之。解头上白珠着其手中。即至佛所。一儿复问二儿。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儿言。愿如佛右面比丘。其一儿言。愿如佛左面神足比丘。二儿共问一儿。报言。我欲如佛。八千天子皆言。善哉。若如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恩。是三小儿已到佛前。各以白珠而散佛上。二儿发声闻意者。珠在佛肩上。其一儿发菩提心者。珠在佛头上。化为珠华交露之帐。其中有佛。佛告舍利弗。中央儿者则我身是。右面儿者舍利弗是。左面儿者目连是。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发菩提心。欲疾泥洹。观此一儿发阿耨菩提故得成佛。又采华授决经云。时有罗阅国王。使十余人常采好华以给王家。后宫贵人一日出城采华。

  遇佛发心稽首为礼。心自念言。宁弃身命以华上佛并散圣众。纵使见害不堕苦痛。便以华散佛及圣众。却自归命一心重礼。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为说法。诸采华人皆发道意。佛即授决。后当得佛。号曰妙华。时采华夫还家中与二亲别。

  我今命尽为王见杀。父母愕然问何罪咎。具答所由。无华贡王必见危命。故辞别耳。二亲闻之。益以愁戚。发箧视之。满中好华香彻四面。父母告曰。可以进王。时王大瞋见不时来。将人反缚罪当弃市。入宫见王面色不变。王怪问之。汝等罪过命在当杀。何故不惧。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每以非法不惜身命。朝来采华值佛供上。以知违令罪当合死。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还视华箧续满如故。皆是如来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诣佛所问佛是意。佛言。实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众华以散佛上。意无想报以得受决。将来成佛。号曰妙华。王大欢喜解缚悔过。自责愚意不及菩萨。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着衣持钵。将诣乞食至一衖中。有一妇女抱一小儿。在衖坐地。时彼小儿逢见世尊心怀欢喜。

  从母索华。母即与买。小儿得已。持诣佛所散于佛上。于虚空中变成华盖随佛行住。小儿见已。甚大欢喜。发大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过度众生如佛无异。尔时世尊。见此小儿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日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小儿以华散。我于未来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十三阿僧只成辟支佛。号曰华盛。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豪富长者。皆共聚集诣泉水上。作唱伎乐而自娱乐。为波罗柰国作华鬘会。时彼会中遣于一人。诣林采波罗柰华作鬘。时采华人还来会所。路见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以所采华散佛而去。还复上树采华。枝折堕死。命终生忉利天。端正殊妙。以波罗柰华而作宫殿。帝释问曰。汝于何处造修福业。而来生此。以本因缘具报帝释。尔时帝释。以偈赞曰。  身如真金色照曜极鲜明容颜貌端正诸天中最胜尔时天子。即说偈答帝释曰。

  我蒙佛恩德散以波罗华由是善因缘今得是果报尔时天子。即共帝释来诣佛所。佛为说法心开意解。破二十亿邪见业障。得须陀洹果。心怀欣庆。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巍巍大世尊最上无有比父母及师长功德无有及干竭四大海超越白骨山闭塞三恶道能开三善门又杂宝藏经云。尔时天女。说偈曰。

  我昔以华鬘奉迦叶佛塔今生于天上获是胜功德生在于天中报得金色身又萨婆多论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为佛法自为种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作之。若僧地有种种华。应净人取。次第与僧随意供给。不得私取自供养三宝。若华多僧取不尽。若僧和合听随意取之。若僧坊内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秽不清净故。若重阁舍。若经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华不得供养僧法。正应供养佛。此华亦得卖取钱以供养塔用。若属塔水以供塔用。设用有残若致功力是塔人者。应卖此水以钱属塔。不得余用。用则计钱犯。若塔内无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残水多少。善好筹量用之。  又文殊问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余华用治众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华各别祝一百八遍。  诵佛华祝曰。

  南无佛闼写治莎呵。

  般若波罗蜜华祝曰。

  那末柯卢履(民旨反)般若波罗蜜多商莎呵。

  佛足华祝曰。

  那莫波陀制点耽盐莎呵。

  菩提树华祝曰。

  南无菩提逼力龛岚莎呵。

  转法轮处华祝曰。

  南无达摩斫柯罗夜莎呵。

  塔华祝曰。

  那莫□跋耶莎呵。

  菩萨华祝曰。

  南无菩提萨埵野莎呵。

  众僧华祝曰。

  那莫僧伽野莎呵。

  佛像华祝曰。

  那莫波罗底耶莎呵。

  佛告文殊师利。用此华若诸四众能信修行。应当早起清净澡浴漱口念佛功德。恭敬此华不以足蹈及跨华上。如法执取安置净器。若人患寒热额痛。皆以冷水摩华以用涂身。若吐痢出血。或腹内烦疼。以浆饮摩华当服此华饮。若口有疮以暖水摩华含此华汁。若天雨不止。于空闲处以火烧华。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闲处。以华置水中。复祝冷水更洒华上。天即降雨若牛马等。本性不调以华饴之。即便调伏。若诸果树华实不茂。以冷水牛粪摩取华汁以灌其根。不得践踏华实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损减。捣华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长。若国中疾病以冷水摩华。涂螺鼓等吹击出声。闻者即愈。若敌国怨贼欲来侵境。以水摩华在于彼处。用洒散之即得退散。若于高山有盘石处。众多比丘于石上摩华。摩华既竟相与礼拜。久后石上自生珍宝(简要略述余广依经)佛告文殊。一一诵满一百八遍。此祝章句汝于处处当说如佛华法。余华亦尔。

  又华严经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兴大光明。细云覆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着身者身则金色。若着衣服宫殿楼阁。亦悉金色。若有众生得闻此香。七日七夜欢喜悦乐。灭一切病无有横枉。远离恐怖危害之心。专向大慈普念众生。我知彼已而为说法。令无量众生得不退转。又牛头旃檀香从离垢山生。若以涂身火不能烧。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

  不可称计。生一男儿。容貌端正世所希有。身诸毛孔出旃檀香从其口出优钵华香。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旃檀香。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比丘见已而白佛言。此旃檀香。宿殖何福。生于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盘头末帝。  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长者入佛塔中。见地破落和泥涂治。以旃檀香坌散其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  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大庄严论云。佛言。我昔曾闻。迦叶佛时有一法师为众说法。于大众中赞迦叶佛。以是缘故命终生天。于人天中常受快乐。于释迦文佛般涅槃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为大法师。得阿罗汉。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时彼法师去王不远为众说法。口中香气达于王所。王闻香气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为和妙香含于口耶。香气乃尔。作是念已。语比丘言。开口漱口犹有香气。比丘白王。何故语我张口漱口。时王答言。我闻香气心生疑故。使张口及以漱口。香气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余无所有。王语比丘。愿为我说。比丘微笑。即说偈言。

  天地自在者今当为汝说此非沈水香复作华叶茎旃檀等诸香和合能出是我生希有心而作如是言由昔赞迦叶便获如是香彼佛时已合与新香无异昼夜常有香未曾有断绝又日云经云。香烟不尽放地得越弃罪。尽五百岁堕粪屎地狱。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夜问经云。庄严供养具。以口吹去灰者。堕优钵罗地狱。傍报作风神王。又要用最经云。鼻嗅香者。由减香气无其福德。正报堕波头摩地狱。未来世鼻根无香味。又曰。供养经云。供养时香不合闭者。堕黑粪屎地狱。尽其半劫受罪得无信慧报。何以故。由起不气坌香故(右三经虽无目录并感神教故别疏记也)又三千威仪云。烧香着佛前有三事。一易中故香。二当自出香。三当布与人。具香炉有三事。一当先倒去故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当拭令净乃着火还取故香着中。三火着时炽然不得吹令炭灭。

  颂曰。

  久厌无明树方欣柰苑华始入香山路仍逢火宅车慈父屡引接幼子背恩赊虽寤危藤鼠终悲在箧蛇鹿苑禅林茂鹫岭动枝柯定华发智果乘空查度河法雨时时落香云片片多若为将羽化来济在尘罗感应缘(略引七验)

  宋沙门求那跋摩齐高士明僧绍梁沙门释慧钊南齐晋安王萧子^2□唐沙门释慧主唐雍州渭南山豹谷神香兼又杂俗出香处昔宋永嘉年中。有外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敕延只桓寺。每于讲说四众云会。尝夏安居竟。信心看采杂华施僧座下中竟。检视唯跋摩所坐鲜荣如初。预知死时。依日先洗浴。叉手诵经端坐而化。身体香软。于座下得手迹遗文一卷。其偈曰。

  摩罗婆国界阿兰若寺中我初得圣果道迹离诸漏若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进修得三果是名斯陀含文帝深加悦怿。又于尸所见一物。状若龙蛇。长一丈许。直上升天。僧众悲恋。乃依外国法。香薪阇维起塔(右一验出梁高僧传)。

  齐栖霞寺。在南徐州琅邪郡江垂北乡频佳里摄山之中。齐高士平原明僧绍。  以宋太始中起造。尝闻法钟自响。山舍去村五六里。宋升明中村民平旦。并见半山有幡盖罗列。烟光五色映照虚空。男女瞻望皆言是实。竞来观视了无所见。时有法度法师。于山舍讲无量寿经。中夜忽有金光照寺。于其光中如有台馆形像弘宣。寺中僧众及净人等。小不如法。及白衣宾客有秽浊入寺者。虎即出现吼噭巡房。响振山谷。至今犹尔。或有念诵小有疲懈。山神现形。又着乌衣身长一丈。  手执绳索。僧众惊惧。诵习不懈。

  梁南冥真寺。在袜陵县中兴里。普通五年沙门慧钊起造。慧钊生缘姓徐。齐初随舅在庐陵。于路拾得一襆。襆中有绣帊。帊裹有五色纸。各为一裹。始开四重都无所见。末开最下缝纸见光。影如电晃曜一室。因此仍感神瑞。入水不没。  入火不燃。家人以为发狂。始就笼槛关闭甚严。俄而出外。乃知神力。因设虚座请福。空中有言。我是长生菩萨。应利益国土。汝可依佛法清净供养。于是竞以香华贡奉每有灵验。南人李叔献继愿乞本州。后果为交州刺史。乃造沉香神景。

  世人以神重名华。因号为华娘神。百姓送供阗噎斋会。所余慧钊教化悉以起寺(右二验出凉京寺记)。

  南齐晋安王萧子懋。字云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岁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浸其华茎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华更鲜。子懋流洟礼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胜和。愿佛之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母病寻差。当代称其孝感也。子懋弟南海王子罕。字灵华。其母乐容华寝疾。子罕昼夜礼拜。于时以竹为灯缵其灯。照曜讫夜极明。此缵经宿枝叶茂盛。母病寻愈(事出吴均春秋)。

  唐始州永安县释慧主。姓贾。持律第一兼营福业。后至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异类禽兽同集无声。或有山神与送茯苓甘松香来。六时行道一时不阙。禽兽随行礼佛请经。似如听仰。仍为幽显。受菩萨戒后有群猴言为君异也。佛日通也。主深怪异。畜生能言罕所未有。更有祥龙飞兽集持异香充塞山内。后有八人采弓材者。甚大惊骇。便慰主曰。圣君出世时号开皇矣。至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清卓不群白日独坐。见无半身。向众述曰。吾与主律师建立此寺。两人同心忽失半身。将不律师先去不耶。至明日食时。俗人惊云。寺家设会耶。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今何所在。寻尔午时主便无疾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唐雍州渭南县南山倒豹谷崖。有悬石文状倒豹。因以名焉。谷有岩像于佛面。亦号像谷。古老传云。昔有梵僧来云。我闻此谷有像面山七佛龛。昔有七佛曾来此谷说法。涧内有瞻卜华。常所供养。近至永徽年中。南山龙池寺沙门智积。闻之往寻。至谷闻香莫知何所。深讶香气从涧内沙出。即拨沙看。形似茅根。裹甲沙土然极芬馥。就水抖擞洗之一涧皆香。将还龙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极深美气。山下俗人时见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挺出空际。故像头之号非是虚立。傍去嘉美谷甚近。即姚秦时王嘉所住也(右二验出唐高僧传)。  搜神记曰。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殡尸不臭而香。  续搜神记曰。合淝口有一大白船。覆在水中。渔人夜宿其傍。闻筝笛之音。

  又香气非常发。相传云。曹公载妓船覆于此。  异苑曰。司州卫士度母常诵经长斋。非道不行。曾出自斋堂。众僧未食。俱望见云中有一物下既落其前。乃是大钵满中香饭。举坐肃然一时敬礼。母自分赋。斋人皆七日不饥。  述异记曰。昔有人发庐山采松。闻人语云。此未可取。此人寻声而上。见一异华形甚可爱。其香非常。知是神异。因掇而服之。得寿三百岁。

  幽明录曰。陈相子。吴兴乌程人。始见佛家经。遂学升霞之术。及在人间斋。辄闻空中殊音妙香芬芳清越。

  许迈别传曰。迈少名映。高平阎庆等皆就受业。初庆等方去映。烧香皆五色烟出。

  浮图澄传曰。澄以钵盛水。烧香祝之。须臾生青莲华。

  博物志曰。西域使献香。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器。如大豆者。试着宫门。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

  扶南传曰。顿逊国人。常以香华事天神。香有多种。区拨叶华致华各遂华摩夷华。冬夏不衰。日载数十车于市卖之。燥乃益香。亦可为粉以传身体。

  述征记曰。北荒有张母墓。旧说是王氏妻。葬有年载。后开墓而香火犹燃。

  其家奉之称清水道。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入武当山中学道。所居有白烟香气闻彻。

  麝香。山海经曰。翠山之阴多麝。本草经曰。麝香味辛。辟恶杀鬼精。生中台山。  葳蕤香。孙氏瑞应图曰。葳蕤者王礼备至则生本一日。王者爱人命则生。一名葳香。

  郁金香周礼春官上郁人曰。郁人掌裸(古乱反)器。凡登礼宾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也)。  说文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

  苏合香。续汉书曰。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曰。苏合香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榨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贾客。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自然一种物也。传子曰。西国胡言。苏合香者。兽所作也。

  中国皆以为怪。

  鸡舌香。吴时外国传曰。五马州出鸡舌香。续搜神记曰。刘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灾。广与之缠绵。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南州异物志曰。鸡舌香出杜薄州云。是草萎可含香口。俞益期笺曰。外国老胡说众香。共是一木。木华为鸡舌香。  雀头香江表传曰。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  薰陆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陆。南方草物状曰。薰陆香出大秦国。云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时树胶流出沙上。夷人采取卖与人(南州异物志同其异者。唯云状如桃胶。典术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长饮食之令通神灵)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胶为薰陆。

  流黄香。吴时外国传曰。流黄香出都昆国。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南州异物志同也)广志曰。流黄香出南海边国。

  青木香。广志曰。青木出交州。徐衷南方记曰。青木香出天笃国。不知形状。南州异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节是青木香。

  栴檀香。竺法真。登罗山疏曰。栴檀出外国。元嘉末僧成藤。于山见一大树。圆荫数亩三丈余围。辛芳酷烈。其间枯条数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根为栴檀。

  甘松香。广志曰。甘松出凉州。诸山。兜纳香。魏略曰。出大秦国。兜纳。

  广志曰。兜纳出西方。

  艾纳香。广志曰。艾纳香出漂国。乐府歌曰。行胡从何来。列国持何来。氍□□□。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

  藿香。广志曰。藿香出自南诸国。吴时外国传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异物志。藿香出典逊海边国也。属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着衣服中。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叶为藿香。枫香。南方记曰。枫香树子如鸭卵。爆干可烧。魏武令曰。房室不洁听得烧枫曝及蕙草。^2□香。广志曰。^2□香出自南诸国。

  木蜜香。异物志曰。木蜜香名曰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  乃往看。岁月久。树根恶者腐败。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在耳。广志曰。木蜜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经曰。木香一名蜜香。味辛而温。

  ^7□香。南方草物状曰。^7□香茎生乌浒。都梁香。广志曰。都梁出淮南。

  沉香。异苑曰。沙门支法在存广州。有八尺□□。又有沉香八尺版床。太元中王汉为州大儿。劭求二物不得。乃杀而藉焉。南州异物志曰。木香出日南。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白朽烂。其心中坚者置水则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坚精。置之水中不沈不浮。与水平者。名曰^2□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曰椠香。顾微广州记曰。新兴县悉是沉香。如同心草。土人斫之经年肉烂尽。心则为沉香。飕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心为沉香。

  甲香。广志曰。甲香出南方。范晔和香方曰。甲煎^2□香是也。

  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广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零陵香。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谓为燕草芸香。大戴礼夏小正月采芸为庙菜。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说文曰。芸草似目蓿。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  兰香。周易系辞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王广曰兰芳也)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风至兰始生。说文曰。兰香草也。本草经曰。兰草一名水香。久服益气轻身不老。槐香出蒙楚之间。故稽合述槐香赋序。

  兜末香。汉武故事曰。西王母当降上烧兜末香。兜未香者。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门香闻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

  又生香。真人关尹传曰。老子曰。真人游时各各坐莲华之上。华径十丈有反生灵香。逆风闻三十里。

  神香。十洲记曰。天汉三年西国王使献灵胶吉光裘神香。使者曰。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年长安城内。大病死者日百数。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日皆活。芳气经三日不歇。帝使秘录余后一旦失之。

  惊精香。十洲记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灵馆。宫第北门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树能有声如牛吼。闻者骇振伐。

  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震灵。又名反生香。

  或名人鸟精。或名却死香。香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

  呗赞篇第三十四(此有四部)

  述意部引证部赞叹部音乐部述意部第一夫褒述之志寄在咏歌之文。咏歌之文依乎声响。故咏歌巧则褒述之志申。声响妙则咏歌之文畅。言词待声相资之理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提婆扬呗。清响激于净居。觉世至音。固无得而称矣。至于末代。修习极有明验。是以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唱。帛桥誓愿。通大士之妙音。药练勤行。受法韵于幽只。文宣励诚。发梦响于斋室。并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徵。学者之明范也。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只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若夫称讲联斋众集。永久夜缓晚迟香销烛揜。睡盖覆其六情。懒结缠其四体。于是择妙响以升座。选胜声以启轴。宫商呗发动玉振金。反折四飞哀悦七众。同迦陵之声。等神鸾之响。能使寐魂更开惰情还肃。满堂惊耳列席欢心。当尔之时。乃知经声之为贵矣。

  引证部第二如长阿含经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

  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调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又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

  又毗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纂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  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尔时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与兵众至祇洹边过。闻一比丘呗声雅好。军众立听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与军众即入寺看。见呗比丘。形貌矬短丑陋极盛。王不忍看。王即问佛。今此比丘宿作何业得斯果报。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入涅槃后。机里毗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  有四龙王化作人形。来到王所。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龙白王言。我是龙王故来相问。若用宝作我当佐助。王闻欢喜。龙复语王。四城门外有四泉水。东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琉璃。南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黄金。西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白银。北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白玉。王闻是语。倍增欢喜。即立四监各典一厢。  其三监者作工欲成。一监懈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以理诃责。其人怀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敕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庄严。

  极有异观。其监见已。欢喜踊跃。忏悔前过。持一金铃着塔^2□头。发其愿言。

  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缘于往昔嫌塔大故。生常丑陋。由持铃悬塔^2□头。及愿见佛。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一切众生见他作福。不应毁呰。后得恶报。悔无所及也。

  赞叹部第三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

  翘于一脚。七日七夜而将此偈。赞欢彼佛。而说偈言。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阿难。我以此偈叹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受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辩才具足。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又涅槃经云。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又宝性论偈云。

  我今悉归命一切无上尊为开法王藏广利诸群生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寂静自觉知既自觉知已觉他令他觉是故为彼说无畏常行道佛智慈悲力能执金刚杵摧破诸见山故我今敬礼不可思议法非闻慧境界出离言语道内心智清凉彼真妙法日清净无尘垢大智慧光明普照诸世间能破诸曀障觉观贪瞋痴一切烦恼等故我今敬礼以能知于彼自性清净心见烦恼无实故离诸烦恼无障净智慧如实见众生自性清净心佛法身境界无碍净智眼见诸众生性遍无量境界故我今敬礼又发菩提心论。论主赞佛偈云。

  敬礼无边际去来现在佛等空不动智救世大悲尊吾师天中天两行偈(出普曜经)云何得长寿两行偈(出涅槃经)如来妙色身两行偈(出胜鬘经)处世界如虚空两行偈(出超日明经云)。

  大慈哀愍群生为□盖盲冥者开无目使视睇化未闻以道明处世界如虚空犹莲华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述曰。汉地流行好为删略。所以处众作呗多为半偈。故毗尼母论云。不得作半呗。得突吉罗罪。然此梵呗文词未审。依如西方出何典诰。答但圣开作呗。依经赞偈。取用无妨。然关内关外吴蜀呗词。各随所好呗赞多种。但汉梵既殊音韵不可互用。至于宋朝。有康僧会法师。本康居国人。博学辩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于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又昔晋时有道安法师。集制三科。上经上讲布萨等。先贤立制不坠于地。天下法则人皆习行。又至魏时。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含圭璋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字。世间术艺无不毕善。邯郸淳于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音乐部第四如百缘经云。佛在世时。王舍城中豪富长者。各相率合设大节会。作诸伎乐而自娱乐。时有舞师夫妇二人。从南方来。将一美女。字青莲华。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聪明智慧难可詶对。妇女所有六十四艺。皆悉备知。善解舞法。回转俯仰。曲得节解。作是唱言。今此城中颇有能舞如我者不。明解经论能问答不。时人答曰。有佛世尊在迦兰陀竹林。善能问答使汝无疑。舞女闻已。寻将诸人共相随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见佛世尊。犹故憍慢放逸戏笑不敬如来。尔时世尊见其如是。即以神力变此舞女。如百年老母发白面皱。牙齿疏缺伛偻而行。行时舞女自观其身。形状极老。而作是言。今此女身。以何因缘。卒有如是衰相现耶。今者必是佛之威神使我故尔。遂于佛前深心惭愧。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尔时世尊知此舞女心已调伏。以神通力变身如前。大众见此舞女卒老卒壮无有常定。

  各生厌离解寤无常。心开意解。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时彼舞女及其父母。即于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着身。

  成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大众见是事已。请说因缘。佛告大众。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王有太子。字孙陀利。入山学道获五神通。见紧那罗女。端正殊妙状如诸天。作诸姿态且歌且舞。鼓动我心。观使染着。退失仙道。我于彼时。心遂坚固无有欲想。语彼女言。一切有为无有常定。我今观汝形体臭秽充满其中。薄皮覆上不可久保。正尔当有发白面皱伛偻而行。汝今何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向者歌声。其音已变。何故在此作诸姿态。于是紧那罗女。闻是语已。寻向仙人忏悔罪咎。因发愿言。使我来世得断生死。我于汝边获得道果。佛告大众。欲知彼时王子学仙道者。则我身是。彼紧那罗女者。今青莲华比丘尼是。由于彼时发愿力故。今值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男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年渐长大有好音声。令众乐闻。值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诸比丘等请佛为说得道因缘。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

  入涅槃后。有国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见此塔故心怀欢喜。便作音乐以绕供养。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三涂。天上人中常好音声。令众乐闻。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  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作唱伎乐。出城游戏至城门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僧。发愿而去。佛即微笑语阿难言。此诸人等由作伎乐供养佛僧。缘此功德。于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最受快乐。过百劫后成辟支佛。皆同一号。名曰妙声。以是因缘。若人作乐供养三宝。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法华经偈云。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以成佛道又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过小铁围有大黑山。亦在十宝山间。

  无有佛法日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此王本人中有大长者。兴造佛塔。此紧那罗施一刹柱成办寺庙。复以净食施于工匠。寿尽作胸臆神。在两山间。先在人中为大长者。居财无量。有一沙门乞食。妇擎饭施之。乃大瞋怒。云何乞人瞻视我妇。当令此人手脚断坏。寿终以后受此丑形。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宴会皆悉与干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时须弥山及诸林树皆悉震动。迦叶在座不能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己所掸琉璃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善自调琴。及余八万四千伎乐。是大树王当掸此琴鼓众乐时。其音普皆闻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音声及妙歌声。隐蔽欲界诸天音乐。所有诸山药草丛林悉皆遍动。如人极醉前却颠倒。须弥^7□^7□涌没不定。一切凡圣唯除菩萨不退转者。其余一切闻是琴声。及诸乐音。各不自安。从坐起舞。一切声闻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尔时天冠菩萨语是声闻大迦叶等。汝诸大德已离烦恼得八解脱。云何今者各舍威仪。如彼小儿举身动舞。于时大德诸声闻等答言。善男子。我于是中不得自在。如旋岚大风吹诸树木。彼无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乐。尔时天冠菩萨语大迦叶。汝今观是不退菩萨威德势力。谁见如是而当不发无上正真菩提道心。琴声威力皆说法音。八千菩萨得无生忍。

  颂曰。

  玄亮吐清气神响彻幽聋登台发春咏高兴希遐踪乘虚感灵觉鱼山振思重摹写天歌梵冀布法音同忘高故不下飖扬数仞中比丘歌声呗人畜振心忪斯由畅玄句即感雁游空神期发筌寤豁尔自灵通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沙门帛法桥晋沙门支昙籥齐沙门释僧辩齐沙门释昙冯齐有仕人姓梁唐刺史任义方晋中山有帛法桥。是中山人。少乐转读而稍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作三契经声彻三里许。远近惊嗟人畜悉来观听。尔后诵经五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晋有支昙籥。本月氏人。寓居建邺。少出家精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响清美四飞。却转反折还弄。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始终巡还。未有如籥之妙。后进传写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后终于所住。年八十一。  齐安乐寺有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哀婉折衷。独步齐初无人加之。尝在新亭刘绍宅齐。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一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因声发而寤。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音韵流好有工常曰。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僧辩等。次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后人时有传者。并讹失大体。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

  齐白马寺有释昙冯。姓杨揵。为南安人。少游京师。学转读止白马寺。音调甚工而过且自任。时人未之推也。于是专精规矩更加研寻。晚遂出郡翕然改观。  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后还蜀止龙渊寺。巴汉怀音者皆崇其声范。每梵音一吐辄象马悲鸣行徒住足。因制造铜钟。于未来常有八音四辩。庸蜀有铜钟始于此也。

  后终所住。吴景帝世。乌程民有得痼病。及差能以向言。向言者于此而闻彼。然自所听之不觉其声之大也。自远听之如人对言。不觉声之自远来也。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不过十数里(右此四验出梁高僧传)。

  北齐时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将死谓其妻子曰。吾平生所爱奴马及皆使用日久称人意。吾死可以为殉。不然无所乘也。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犹未杀。奴死四日而苏。说云。当不觉去。忽至官府门。门人因留止。在门所经一宿。明旦见其亡主。被锁兵守卫言入官所。见奴谓曰。我谓死人得使奴婢。故遣言唤汝。今各自受其苦全不相关。今当白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问守卫人曰。昨日压脂多少乎。对曰。得八斗。官曰。更将去压取一斛六斗。

  主则被压牵出竟不得言。明旦又来。有善色。谓奴曰。今当为汝白也。又入官问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何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日。家人为请僧设会。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将去。主司白官。请官放奴。即唤放俱出门。主遣传语其妻子曰。赖汝等追福获免大苦。然犹未脱。更能造经像以相救济。冀因得免。自今无设祭既不得食而益吾罪。言毕而别。奴遂重生而具言之。

  家中果以其日设会。于是倾家追福合门炼行(右一验出冥报拾遗记)。

  唐括州刺史乐安任义方。武德年中死。经数日而苏。自云。被引见阎罗王。

  王令人引示地狱之处。所说与佛经不殊。又云。地下昼日昏暗如雾中行。于时其家以义方心上少有熅气。遂即请僧行道。义方乃于地下闻其赞呗之声。王捡其案谓之吏曰。未合即死。何因错追。遂放令归。义方出度三关。关吏皆睡。送人云。但寻呗声当即到舍。见一大坑当道。意欲跳过。遂落坑中。应时即起。论说地狱画地成图。其所得俸禄皆造经像。曾写金刚般若千余部。义方自说(右一验出冥报拾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上一篇:法苑珠林

下一篇: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