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河北道中
魏州
《元和郡县志》曰:魏州,魏郡。《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即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为卫、魏二国之地。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以秦邯郸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后汉封曹操为魏王,治邺。
《史记》曰: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重义而务节。
《汉书》曰: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汉初,分邯郸之南部置魏郡。
《汉志》曰:魏郡,王莽曰魏成。领邺、馆陶等十八县。
又曰:元城,属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氏焉。
《后汉书》曰:曹操为魏公。操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
《元和郡县志》曰:元城县有沙麓山,即《春秋经》所书"沙麓崩"。后为汉元后兴之象也。
博州
《元和郡县志》曰:博州,博平郡。《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齐地。秦、汉为东郡地。
《左传》齐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也多矣。"
《史记》曰: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不下。鲁仲连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燕将得鲁连书,泣三日,犹与不能决,乃自杀。
《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曰:东郡之博平也。
莫州
《十道志》曰:莫州,大安郡。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
《汉志》曰:鄚县,属涿郡。王莽曰言符。
《郡国志》曰:鄚县有易京城,后汉末公孙瓒筑京以自固。围堑十重,以铁为门,诸将家家作楼,以千计,并高五六丈。为袁绍所攻,城楼皆陷没。
《图经》曰:清乐县,本汉乐乡县也。
《汉志》曰:乐乡,属信都。王莽曰乐丘。
《史记》曰:汉高祖过赵,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臣叔。"遂封乐叔于此。
《后汉书》曰:献帝初,公孙瓒据幽州。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间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乃筑京以自固也。
深州
《元和郡县图》曰:深州,饶阳郡。《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隋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也。
《汉志》曰:饶阳,属涿郡。在饶河之阳,故名之。
又曰:安平,属涿郡。王莽曰广望亭。《汉书》:高帝六年,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后汉书》曰: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之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
易州
《十道志》曰:易州,上谷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分冀州为并州,则为并州之地。春秋时燕、赵之分。秦并天下,为上谷郡地。汉置涿郡,今州即涿郡之故安地也。
又曰:易县,本汉故安县也。
《汉志》曰:故安,属涿郡。
《汉书》曰:文帝封申屠嘉为故安侯。
《九州记》曰:易县西南三十里有送荆陉,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河北记》曰:易县前有五公城。王潭不从王莽,潭子兴生五子,避隐於此,世祖并封为侯。
《十道志》曰:淶水县,本汉遒县也。
《汉志》曰:遒,属涿郡。莽曰遒屏。
《汉书·年表》曰:景帝封匈奴降王隐强为遒侯。
又曰:容城,属涿郡。莽曰深泽。
《十道志》曰:遂城,战国时武遂县,汉之北新城。
《史记》曰:赵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
《汉志》曰:北新城,属中山国。莽曰朔平。《土地十三州志》曰:"河间有新城,"故此加北。
幽州
《十道志》曰:幽州,范阳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十二州为幽州。夏、殷省并冀。周复置幽州。秦为渔阳、上谷等五郡。汉高分上谷置涿郡;武帝开东夷,又置玄菟、乐浪二郡。
《释名》曰:幽州,北幽昧之地,故曰幽州。
《晋地道记》曰:幽州,因幽都以为名。
《山海经》曰:北荒有幽都之山。
《尔雅》曰: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晋地道记》曰: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北地为幽州。
《汉志》曰:渔阳郡属幽州,莽曰通路。
《史记》曰:颛顼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
又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曰北。)
《郡国志》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其气躁急。通齐、赵,渤海之间一都会也。
《史记》曰:燕、秦千树粟,与封侯等。士马所生,有鱼盐桑枣之利。
《后汉书》曰:公孙瓒破刘虞,尽有幽州之地。
《三国典略》曰:东魏薛琡尝梦山上挂丝,以告所善张亮,曰:"山上丝,幽字也。君必为幽州。"后果如之。
《礼记》曰: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於蓟。
《史记》曰:邹子之燕,昭王拥彗前驱,请为弟子受业,筑碣石宫以处邹子,亲往师之。
又曰:昭王谓郭隗曰:"愿得贤士,以身事之。"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归燕。
《汉志》曰:安次县,属渤海郡。又《续汉志》曰:安次,属渔阳郡。
《图经》曰:武清县,本汉之雍奴县也。
郦元《注水经》曰: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壅,不流曰奴。
《魏志》曰:《张郃传》曰:"从击潭於渤海,别将围雍奴,大破之。"
顺州
《方舆志》曰:顺州,顺义郡,在范阳郡。唐天宝初置,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亦曰思顺州。)
归顺州
《方舆志》曰:归顺州,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荆柯献地图即谓此也。即元顺州之北境,唐天宝初以置归化、顺义二郡,同领怀柔一县,复又立归顺州以理焉。
涿州
《图经》曰:涿州,涿郡。古涿鹿之地,舜十二州为幽州地。《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战国为燕国之涿邑。汉高帝置涿郡。
《史记》曰: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
《汉志》曰:涿郡,高帝置。莽曰垣输。属幽州。领县二十九。
蓟州
《图经》曰:蓟州,渔阳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燕。秦时於此置渔阳郡,二汉因之。
又曰:渔阳县,本北无终子国也。有无终山城。
《春秋左氏传》曰:庄十三年,齐人伐山戎。杜预注曰:山戎、北狄、无终,三名其实一也。
《汉志》曰:无终,属右北平。故无终子国也。
燕州
《释名》曰: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因以名之。
《春秋说题辞》曰:箕尾为燕,阴气浸生。故俗云贪利,地宜栗。
《史记》: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
又《货殖传》曰:燕、秦千树栗,以比封侯。
檀州
《十道志》曰:檀州,密云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并为燕地。秦为渔阳郡。在汉领白檀等十二县。
又曰:本汉虒奚县,属渔阳郡。
《汉志》曰:虒奚,属渔阳郡。莽曰敦德。(虒音题。)
又曰:燕东有渔阳郡。
《汉书》曰:汉李广弭节白檀。
《魏书》曰: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乌丸於柳城。
《续汉书》曰:白檀县,即右北平。
妫州
《十道志》曰:妫州,妫川郡。《禹贡》冀州之域。舜暨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燕国。秦并天下,为上谷郡为潘县也。
《汉志》曰:燕西有上谷郡。
又曰: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领县十五。
又曰:潘县,属上谷郡。莽曰树武。(潘曰普半反。)
《晋太康地里记》曰:潘县,更属广宁郡。
《史记》曰:轩辕黄帝战於阪泉之野。
《十道志》曰:阪泉,在怀戎县。
《周书》曰:黄帝杀蚩尤於中冀,名曰绝辔之野。亦其地。
《史记》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妫州之地名也。)
平州
《十道志》曰:平州,北平郡。《禹贡》冀州之域。舜十二州为营州之境。周为幽州之地。春秋时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国地。秦兼天下,为辽西郡肥如县地。
《汉志》曰:肥如,属辽西郡。肥子奔燕,燕封於此。
《史记》曰:齐桓公北征山戎至孤竹,至卑耳之溪,见一人长八尺,具衣冠,右祛衣,走马前。桓公问於管仲,对曰:"山之神有俞儿,霸王之君兴则前导,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从右方涉。"至卑耳之溪,从左方涉,其深至膝;自右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於此。"
《魏志》曰:曹公北征乌丸,田畴自卢龙道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道今在卢龙县。
营州
《十道志》曰:营州,柳城郡。《禹贡》冀州之域。其在十二州为营州地。周为幽州。春秋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属燕。秦、汉为辽西郡。
《郡国志》曰:地当营室,故曰营州。
《汉志》曰:辽西郡,秦置。属幽州。领县十四。
《后汉书》曰:辽西郡,即乌丸鲜卑蹋顿所居。
《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曰: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为福德之地也。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改柳城为龙城县,遂都之,改曰和龙宫。
《后汉舆地记》曰:舜分齐营州之域燕西,置营丘郡於其域内。今柳城县有营丘城。
德州
《元和郡县志》曰:德州,平原郡。《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战国时齐地。秦兼天下,为齐郡地。汉分齐郡置平原郡。
《汉志》曰:平原郡,高帝置。王莽曰河平。领县十九。
《十道志》曰:蓚县,本汉条县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后改为蓚。
《汉志》曰:蓚县,属信都。莽曰脩治。
《元和郡县志》曰:安德县有鬲津枯河,《禹贡》九河之一。
《汉志》曰:鬲县,属平原。王莽曰河平亭。
棣州
《元和郡县志》曰:棣州,乐安郡。《禹贡》青州之域,又曰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
《左氏传》曰:锡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
《十道志》曰:厌次,本汉富平县。
《汉志》曰:富平,侯国。属平原郡。王莽曰乐安亭。后汉明帝改为厌次。
《汉书·东方朔传》曰:朔,平原厌次人也。
《十道志》曰:滴河县,本汉朸县也。(朸,音力。)
《汉志》曰:朸,属平原郡。莽曰张乡。
《十道志》曰:蒲台,本汉湿沃县也。
《汉志》曰:湿沃,属千乘郡。莽曰近亭。
《三齐记》曰:蒲台高八十尺,始皇所顿处。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犹萦也。
沧州
《十道志》曰:沧州,景城郡。《禹贡》兖州之域。虞舜及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时属齐、晋。七国时属齐、赵。秦并天下,以齐地置齐郡,以赵地置钜鹿郡。汉高帝分钜鹿置渤海郡,分齐郡置平原郡。
《汉志》曰:渤海郡,高帝置。莽曰迎河。在渤海之滨,因以为名。
《图经》曰:渤海,实沧州之地,属赵分居多。
《汉书》曰:赵分地薄人众,丈夫相遇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
《十三州志》曰:渤海风俗鸷戾,高气力,轻奸凶。
《十道志》曰:清池县,汉之浮阳县也。
《汉志》曰:浮阳,属渤海郡。莽曰浮成。
《十三州志》曰:浮阳,浮水所出,东入海。
《汉书》曰:宣帝时,渤海饥,盗贼起。龚遂单车入境平之。后劝叛者卖剑买牛,民皆知劝。
《汉志》曰:平童县,灵帝改曰饶安。属渤海郡。
又曰:乐陵县,属平原郡。莽曰美阳。
贝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贝州,清河郡。《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汉又分置清河郡。
《十道志》曰:周武建德六年,北齐于此置贝州,以贝丘为名。
《左氏传》曰:齐襄公田於贝丘。
《汉志》曰:清河郡,高帝置。王莽曰平河。属冀州。领县十四。
《图经》曰:清河县,秦为厝县。(厝音翅亦反。)汉为信城县。
《汉志》曰:厝,属清河郡。王莽曰厝治。安帝以孝德皇帝葬於厝,改曰甘陵。
《十道志》曰:武城,赵邑东武城也。
《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
《元和郡县志》曰:夏津县,本鄃县也。
《汉志》曰:鄃县,属清河郡。王莽曰善陆。
《汉书》曰:高后封吕他为鄃侯。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上一篇:卷一 天部一
下一篇: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